無論是民間智庫發展嚴重不足,還是民間智庫影響力不強大,都與政府決策與吸納民意存在“腸梗阻”現象有關。理順民間智庫影響公共決策的渠道,形成上下一致,同舟共濟的局面,需要著力三個問題:
一是公共決策層應有與民同樂的共事思維。至今為止,一些地方主政者的思想里,仍然流淌著“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血液,“一支筆”、“一言堂”的情形并不鮮見,某個人或少數人意志美其名曰是組織研究、討論通過的結果,不可逆轉,這實際上都表明權力與民情、民意之間存在阻隔。
與民共事,既是要把民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辦,也要吸納民意,擴大民意及其民意智庫的影響力,讓民眾參與決策,讓民眾共享決策的成果。
二是公共決策應以長期計劃應對突發事件。公共決策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出臺某個政策、方案、措施的導向性、強制性、現實性是不容置疑的。某一件突發性重大事件,可能催生一項政策的出臺,現實中,這樣的情形只是少數,也是偶然性的。更多的情況應當是政府有較長期的戰略方針和計劃,這樣的計劃應當及早公布,給民意一個思考周期,給民間智庫一個活動周期,以便于有的放矢,提升民意、民間智庫的影響力。
三是厘清民意與決策層的責任。公共決策吸納民意乃至民間智庫的研究成果,固然是行政文明的進步,但公共決策又不能完全依賴于民意,更不能將責任推卸至民意或民間智庫者的身上。
社論談論的話題是民間智庫,筆者回應的問題在于公共決策,這兩者看似相距甚遠,實際上遙相呼應。公共決策相信民間智庫,就容易給民間智庫相應的空間和土壤,如果相反,公共決策我行我素,不把民間智庫當回事,那無異于給民間智庫當頭一棒。因此,發展民間智庫,不在于民間智庫本身,而在于公共決策給民間智庫怎樣的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