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李克強副總理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并講話。李克強指出,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要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修訂并發布空氣質量標準,抓緊做好增加PM2.5監測指標的準備。
近來一些地方出現嚴重的灰霾天氣,令公眾對PM2.5的關注迅速升溫。這種直徑小于2.5微米的空中懸浮顆粒,被稱為“消光主因”“健康殺手”,乃國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小粒子、大問題”。雖然環保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征求意見稿已考慮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標準中,但這一預計2016年才實施的限值標準,實在是遠水難解近渴。而前不久,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邵敏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表示,“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去解決PM2.5的問題,全世界都少有先例?!?/p>
不錯,發達國家基本上是在解決了煤炭燃燒物的污染問題之后,才出現機動車尾氣和其他有機污染問題的。正如邵教授所言,“這些氣候變化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地發現、解決的?!钡粋€一個地解決,跟后發國家集中通盤解決,邊發展邊解決,又有多大的本質區別呢?畢竟別人已經積累了很多先進經驗和技術,我們幾乎可以拿來即用。我們的問題無非更集中或者再加上更嚴重一些罷了,解決的思路卻是一樣的。
“發達國家一百多年走過的路,我們用差不多二三十年就走完了?!钡拇_如此,通過跨越式發展,我們三步并作兩步走,在經濟總量等方面已趕上甚至超越了不少西方國家。那么,我們也應該有能力再創造一個“先例”,集中解決灰霾天氣之類問題,把PM2.5控制住,不讓它危害民眾健康、消解發展成果、拖繼續發展的后腿。否則,如何可持續發展?即便發展能繼續保持高速、快速,假如代價是民眾健康受損、國民素質下降、醫療衛生投入和社會管理成本劇增,那么發展又有何益何利?
為了追求或保持更有價值的東西,有些東西是必須放棄的。正所謂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發展和污染這一對矛盾中如何把握好度,看似復雜,其實想明白了也很簡單。我們的各項工作都有各種各樣的指標和目標,但歸根結底,最大、最終、最根本的目標或者說目的,卻是最大化地增加和改善國民的福利。這其實就是“舍得”的標準。
中國的經濟在快速增長,全世界的技術進步也是日新月異。相較于英國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和美國上世紀4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洛杉磯煙霧”等等,我們現在解決污染問題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不知高明、高效了多少倍。況且,這方面的“先例”其實很多,就看我們有無決心、舍不舍得花點力氣、投點財力、犧牲點眼前利益,去著力解決了。
環保部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征求意見稿將PM2.5納入時限預定在2016年,似乎顯得過于“閑庭信步”。一方面,從我們目前已擁有的技術手段看,這個目標太保守;另一方面,經濟在發展,污染也在惡化,一些地方的惡化程度甚至超過了發展速度,因此必須“抓緊做好增加PM2.5監測指標的準備”,別等到四五年后再加大成本去治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