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的藍皮書指出,我國已有將近三成的農業戶籍人口居住在城鎮,今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
這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數據。就在幾年前,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官方文件,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描述是: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有7億農民;而今,這似乎已成為歷史。
許多人提到城市化的高歌猛進,都會格外興奮,“城市化”似乎是一個天生的褒義詞;農民數量的下降,似乎也像是甩掉一個落后的帽子。
現實中的情形也是如此。農民砸鍋賣鐵供子女讀書,以其最終進入城市為榮耀;一直以來,解決農村問題的出路,也在于“進城”。
如今,全中國一半的人口都成了城里人,情況會好些么?社科院的藍皮書沒有太過樂觀。它指出,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農業戶籍者大多處于“半城市化”狀態。此前一份材料提供的這部分人口的數據是1.28億——這與新扶貧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數相當——他們所享受各類社會保障的比例,明顯低于全城市化人口。
這部分人之所以進城,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他們渴望擺脫農村落后的境地,享受城市優厚的待遇,卻始終未能如愿。而按照城市化的本意,它應是一個“逐漸轉變”的自然過程,但當有如此之巨的人群,以一種非自然的方式進城,顯然是不正常的。
無奈或被迫進城的背后,仍是城鄉二元體制的舊病。更早有學者提醒:如果農村問題轉化為城市問題,會更難解決。因此,面對超50%的城市化水平,我們不該歡欣,而更該警醒。
首要的,當是對那1.28億“半城市化”人口給予真正的城市待遇,不能讓他們進城不能,回鄉也不得。更重要的,則是真正從公共服務上,給予鄉村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