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農民本位”意識 走出“選擇性治理”誤區
時間:2011-12-15 22:27: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鄭風田
取消農業稅之后,尤其是新農村建設戰略全面實施以后,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目前我國每年涉農資金投入已達近萬億。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國農村基層治
理工作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治理模式從過去的“管制型”角色向“服務型”轉換。這種變化對農村基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既要完成上級有關部門交
給的政府“代理人”角色,又要具體承擔搞好本村事務、為村民提供服務的“當家人”角色。這種角色的轉變對基層工作者要求高,挑戰也很大。
由于過去多年來形成的慣性思維以及上級有關部門的考核機制還未根本性轉變,一些基層政府走入了選擇性治理的誤區,還熱衷于過去的招商引資、大上項目、上
大項目,對基層公共服務工作并不熱心。如何才能扭轉目前這種基層治理困境,建立完善的服務型政府呢?以下三點轉變非常重要:
其一,要
以“農民本位”視角重塑我國基層治理框架。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其根本任務還是服務好農民,讓農民滿意。所以應該把“以農民為本位”作為我國農村基
層治理的核心,各地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都應該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反映農民要求,過程讓農民充分參與,建設成果也要讓農民來評判。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唯
上不唯實的治理性偏差,提高農民的滿意度。
其二,建立農民意愿的需求表達機制,涉農項目設置應該變“自上而下”為“自下而上”。韓國
在新村建設中很注重農民意愿表達,不少公共項目往往先由農民提出,政府派出專門調研人員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訪問,吸收農民意愿,最后匯總反饋到政策制定部
門,再由政策制定部門召集農民代表、農業專家、社團代表對這些意見進行整理分析,以作為農業預算和農村發展政策制定的原始依據。這樣選拔出來的項目才能真
正急農民所急,反映農民的真實需求,避免面子工程等不正常現象。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農民的需求差異也很不同,涉農項目安排要充分考慮項目所在村的需求意
愿,避免一刀切現象。
其三,基層工作考核應該增加所在社區民眾滿意度調查。目前不少對基層政府的考核指標基本上是政績考核、工作評比
等“指揮棒”,而對反映民生的指標,如教育投資、環境污染治理、醫療衛生服務、道路建設等指標反映不足,尤其是考核機制還存在不少問題。良好的服務型政府
必須反映轄區百姓的聲音,應該增加村莊居民的滿意度考核指標,可以通過第三方的隨機抽樣,來考核基層治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