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同比上漲4.2%為14個月來新低;進出口總值增長17.6%,順差收窄34.9%;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創23個月來新低;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為99.87,低于景氣臨界點……上周末公布的11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出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也折射出當前經濟運行中新的矛盾和問題。
有人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領域那些相對簡單容易的項目和體制問題,改革推進得差不多了。積累下來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決策者有更大的決心和魄力。其實這并不全面。
新矛盾層出不窮、新問題錯綜復雜,原因是我們的經濟規模更大了,部門與部門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聯系更緊密,系統性更強。比如,二三十年前農技員給農民帶些優質種子就能幫助他們增產增收,而如今,這些良種豐收后可能全爛在地里,增產不增收甚至讓種植戶破產。何故?因為現代市場經濟是一個系統,農產品如果沒有相匹配的需求傳導系統和流通體系,豐收帶來的很可能不是喜悅而是災難。20多年來屢見不鮮的“價賤傷農”,就是例證。
今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整10年。時下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我國融入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息息相關。
10年來,我們收獲了全球化紅利,躍升為全球第二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但也面臨著全球化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古老中國,“自掃門前雪”就能調控經濟的日子一去不復還。原來靠單一部門、單項推進就能協調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今越來越少。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后我們可能還要面對更多“抽刀斷水水更流”的無奈。
當前世界經濟風險明顯加大,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很突出,人們對一些經濟現象的議論也比較多。比如菜價為何總是讓農民喊虧、市民喊貴,樓市調控該不該加大力度,股市走勢為何與經濟運行嚴重背離等。這些問題背后涉及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需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深入研究和確定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首先要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面對經濟全球化,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既努力抓住機遇、珍惜機遇、用好機遇,又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加主動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按經濟規律辦事。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保持前瞻性、連續性。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急于求成,朝令夕改。出了情況,不能一驚一乍,輕率決策。只有摸清情況,堅持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這樣的政策才能管根本、管長遠。
其三是統籌兼顧,系統推進。比如樓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樓市調控取得了不小成績,但房價仍與消費者的心理價位有不小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促進房價進一步合理回歸。樓市退燒不能只服感冒藥,可能要重新化驗體檢,要進行消炎防感染。也就是說要統籌兼顧,將調控與改革的視野放寬些,深化對保障性住房建設中諸如政府責任邊界、土地供應、建設資金等問題的研究,對樓市涉及的住房制度改革、城鎮化途徑和城鄉協調發展等也要有所考慮,目的是從整體上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房地產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