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80后”修車師傅任玉華近日在人人網發“勵志帖”,講述其十多年來的北漂遭遇,稱北漂坎坷,曾一度自殺,后來在清華做修車匠,通過自身努力將業績從倒數第一做到最前列。“勵志帖”剛一貼出即受到網友熱捧。任玉華表示,之所以發“勵志帖”,目的是讓高校學子樹立夢想,為夢想去努力。(《新京報》12月7日)
任玉華出生在河北農村,只讀完了初中,不過在清華園一個修車鋪修了3年自行車,人來人往中,他的面孔很難讓人記住。這樣一個并不太起眼的“80后”,一旦敞開胸懷、娓娓道來,居然能在網友中產生強烈反響,甚至他還要幫清華學子“勵志”,何以如此?
感染人的首先應該是任玉華踏踏實實對待人生的態度。修自行車大概算清華園最“底層”的職業之一了,可這并不妨礙任玉華從中找到樂趣,甚至能發掘出足以支撐其人生理想的價值。一個人的存在,能被別人需要,自己也能滿足別人的需要,個人的價值當然也就體現出來了。這與職業并無特別關聯,內心的踏實感才是最值得珍視的東西。
踏實做好手頭的事情、認真走好腳下的道路。這些年來,這樣的教諭確乎有些久違了,甚至往往被視為陳詞濫調被棄如敝屣。無傳奇、不成功,人們更愿親近那些神話般成功的人生案例,這種成功盡管遠離一般大眾,卻往往更易博得眾人喝彩。這也使得任玉華這樣小人物的簡單敘述,往往被遮蔽,被忽略,乃至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將自己那點平凡的故事拿出來分享。
此外,關注腳下并不妨礙放飛夢想,這二者互為支撐。任玉華如果只是一味踏踏實實修自行車,或者只是講述一些自己過往失敗的經歷,網友的感觸想必也不會那樣深。恰恰因為任玉華一直在努力,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才使得他的努力具有某種超越性價值。而這對于清華學子、對于社會大眾,往往具有普泛性意義,可通聲氣、可資借鑒、可堪慰藉。
成功本身并無高下之別,這不是在刻意唱高調。僅就職業的“工具性”而言,所有職業都是糊口養家的飯碗;而就職業的“藝術性”而言,則所有職業又都有可能成為一種人生“志業”,從而具有精神層面的價值。清華園師生有自己的“志業”,可以用一生的努力去求索、踐行,修車匠當然也可以開闊視野,擁有自己的“志業”:修好每一輛車、造出“騎不壞的自行車”。
當然,任玉華的坎坷經歷也提醒城市管理者,應該盡可能地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給每一個希望發展的人以平等的機會,讓他們有可能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發展個人的“志業”,體會小小的成功。17歲開始北漂的任玉華在北京做過很多事情,工地打工、衛生保潔、賣桶裝水、收過破爛……一一嘗試卻一一失敗,其中固然有個人原因,但也未必沒有一點環境的因素。
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像任玉華這樣的北漂青年非但不會絕跡,還將繼續涌入。這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青年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所在。城市不能聽任一個個充滿熱情的外省青年自生自滅,也不能總是以有意無意的制度門檻讓他們一再試錯、終致崩潰。眼下,任玉華在用自己的坎坷經歷鼓勵清華學子追逐夢想,而更多的任玉華們的人生,同樣需要被現實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