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通過最近對中國訪問,我樂觀地堅信: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擴張機。當一些發達國家受困于經濟緩慢增長時,中國2011年GDP增長有望達到9.2%,下一年也有望達到驚人的8.5%。
這個國家充滿了活力和成就,其經濟野心富于理性的自信。參觀上海市郊的通用工廠,在那里一輛輛別克汽車從生產線上穩穩駛下,看不出和那些密歇根的工廠有什么區別。
這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因為通用公司正在努力統一其在中國的生產線。也許更讓人吃驚的是,通用公司僅花費了相當于美國標準開支的一小部分,就獲得了符合美國標準的生產率、質量和勞工安全。
這正說明中國的強大力量:能夠將較高的勞動效率和較低的工資水平相結合,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在深圳,富士康最大的工廠有42萬中國工人,他們為諸如蘋果、惠普和戴爾等大客戶組裝電子元件,其每月工資大約是188美元。
由于經常被批評為僅是一個“裝配工”,中國已經開始本土化生產更多零件,以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比如,通用就有350家本土供貨商。
雖然中國經濟成就也受到了腐敗、官僚主義等等的影響,但自由企業制度仍然有效,因為這能夠增加人們的收入,老百姓更看重經濟進步而不是民主等其他東西。
中國的經濟發展任務很多,但并非令人生畏。正如美國一個世紀前需要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參加工作。一些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也需要重組(就像近幾十年以來很多歐洲國家的企業一樣)。其他明顯的壓力,如不爭的房地產泡沫,也是可控的,遠沒有挫傷美國經濟的房地產危機嚴重。
同時,中國創造具有國際知名度產品的潛力還未發揮出來。在一個全球合作的時代,面對一些諸如寶馬、路易威登、星巴克和哈根達斯等品牌,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生產出與之匹敵的產品。
聯想作為最知名的中國公司之一,2005年通過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已獲得一定成功。令人奇怪的是,在所有主要國家中,中國汽車公司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最低。因此中國一直重點建設那些品牌認知不是很重要的產品,比如船舶。
與19世紀的美國沒什么不同,中國的早期工業化進程已經帶來一些令人不適的“野蠻西部”味道,從任人唯親到做假賬,這些都讓投資者有理由擔憂。但是,在這些不愉快之外,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正在大力投資于未來的國家:約占GDP的46%,而美國只占GDP的12%。
盡管有人估計中國政府的總債務要比美國的還高,但是它們很多是用于投資,而不是消費,這有利于長期增長。盡管有點不知道“路在何方”,但中國已經大大提升了其主要基礎設施。中國政府在利用資金方面或許做的比美國好。
由于中國家庭不喜歡舉債(四分之一的家庭用現金購物),這導致其收入的40%用于儲蓄,而美國人只有5%用于儲蓄。
由于尊重和支持創業,在中國開設新的商業項目變得更容易,為積累財富鋪平了道路。除美國之外,中國億萬富翁的人數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中國收入不均的現象也和美國相當。)
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逐步推進的改革。諸如對利率、外匯、食用油和石油的控制正在放松。環保也逐漸受到重視,比如,為低排量汽車減稅和限制特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
中國不是沒有挑戰,但是,我斷定她會繼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