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變質愛心煤”事件有了最新進展。山西省紀委監察廳繼向社會公開曝光7起為低收入農戶免費發放冬季取暖用煤中查獲的短斤少兩、借機收費等典型案件后,近日,又公布了對25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結果,讓人們對愛心煤的未來重拾信心。
政府在5年內為全省每戶低收入家庭免費提供1噸愛心煤,無疑是雪中送炭的溫暖政策、惠民之舉。然而,本應贏得民心的暖心行動,卻在某些地區遭遇“冷空氣”,碰到了“執行梗阻”:運城稷山縣陶梁村村干部借發煤之機,以借款名義要求每戶村民先交100元修路款;大同天鎮縣張西河村負責人以發煤為條件,向村民收取原已停止收取的農村合作醫療費;朔州朔城區利民鎮東洼村的1噸煤中,1/4是煤矸石……這件事背后折射出的政令執行趨利化的扭曲傾向,不能不引起各方警惕。
省里出臺“紅頭文件”保駕護航,還將一戶一噸煤政策納入考核方案。如此強勢的行政推動下,執行環節里竟還有人罔顧禁令和良心,把低收入群體的福利,變成了某些部門某些人中飽私囊的工具。利益的滲透力之強,可見一斑。雖然愛心煤的執行偏差已得到糾正,但正如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強調的,對于這種不良風氣“不要掉以輕心,絕不可有任何的松懈”。
類似這種“民心工程惹民怨”的事,在其他地方也曾發生。輕者,使好政策的落實過程磕磕碰碰,影響政策效力;重者,則把地方利益、部門利益乃至個人利益凌駕在人民利益之上,不僅消解政策暖意,更讓基層民意亮起紅燈,損害政府信用和制度權威。
當下,一些地方基層政府的運轉在資金上確實存在一些困難。架橋修路、醫療文化、招商引資,都需要錢。但這絕不是與民爭利的借口,只有群眾的利益得到保障和發展,才談得上搞建設、抓服務、促發展。更何況,愛心煤還是最需要保障的低收入群體的福利。
我們更需正視,趨利化正成為政府執行力的病灶,波及不少地區、不少領域。比如,節能減排,在一些重工業地區遭遇疲軟執行;環保禁令,在一些化工園區遭受對抗執行;陽光拆遷,在一些城市化加速地區被歪曲執行等等。對這樣的“趨利避害”,執政者尤當毫不放松,一抓到底。
歲末來臨,各地送溫暖行動力度頻頻加大,怎樣將這些好政策自上而下執行不走調、不異化,當從愛心煤事件中吸取教訓,嚴格制度、加強監督,杜絕“歪嘴和尚”,遏制逐利沖動,確實把溫暖送到群眾心上,取信于民,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