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建筑生態設計研究所所長,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2002年4月榮獲法國政府頒發《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在建筑設計界,尤其是在綠色低碳建筑領域,栗德祥以精湛的專業造詣而著稱,備受專業人士的推崇;作為一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尊敬,先后帶出十幾位博士生和幾十位碩士生。和藹、謙虛、嚴謹是記者采訪栗德祥教授后,他留給我的印象。采訪中,他直言,由單體綠色建筑走向低碳生態城市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大趨勢;他呼吁,為使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更加科學和適用,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還有改進空間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同時推廣綠色建筑的關鍵——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從綠色建筑的定義來看,它必須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強調“以人為本”,追求“人一建筑一自然”三者的和諧統一,指出綠色建筑的最終目的在于為居住人或者使用人提供一個“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由于低碳發展與綠色生態、持續發展正相關,因此它可以成為發展生態城市和綠色建筑的關鍵抓手。
栗德祥指出,雖然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漸趨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在他看來,現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最大的不足就在于過于強調標識性而缺少能耗控制指標。
他說:“在我國,無論是生態城市,還是綠色建筑,其主要內容都包含‘四節一環保’,即節能、節排、節地、節水和環境保護。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里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等六個方面, 共幾十個選項。這個選項清單當然是必須的,但關鍵是用什么指導思想、以什么為抓手來選項評價綠色建筑。當前我們非常強調標識性,通常以星級為目標來評價綠色建筑,只要在選項清單中湊夠某一星級選項要求就算達到目的。這樣一來,出現某些上了星級卻能耗仍高的綠色建筑就不足為怪了。如果增加了能耗控制指標,以低碳或低能耗為抓手來評價,選項的順序和重點改變了,其評價結果就大相徑庭。只有這樣,才可能評出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
德國的弗萊堡市是著名的“綠色之都”,它所規定的建筑節能標準是:低能耗標準為60千瓦時/平方米·年,改善型低能耗標準為55千瓦時/平方米·年,微能耗標準為15千瓦時/平方米·年。增能型建筑能夠最為高效地利用太陽能,因為它產出的電能大于自身的能耗。弗萊堡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建設低碳城市“三手”都要抓
在新近頒布的“十二五規劃”中,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根據這一要求,眾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目標。
如何打造低碳城市,學界也是眾說紛紜。在栗德祥看來,“發展低碳城市是一個過程,我們的城市要不斷地向低碳化邁進。”但他向記者強調,城市低碳發展路徑大體有三個主要層面,即低碳技術層面、管理運行層面和低碳行為層面。
首先,在低碳技術層面,要特別注意因地制宜,優先進行氣候設計,讓自然做功。要抓住關鍵,采用適宜技術,以超技術整合替代高技術集成。這就如同中醫治病,一個好的藥房是必須的,但關鍵要有一位好大夫,他通過對患者的望、聞、問、切和辯證分析,作出準確診斷,琢磨出對癥的藥方。值得注意的是,名貴藥材的集成未必能治好病,而偏方可能治大病,關鍵是對癥!
栗德祥表示,所謂超技術是指我們的關注點超越技術本身,落腳在技術應用條件上,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技術對環境條件的適宜性。比如中國南北的氣候差異大,不是每一項綠色技術都能南北“通吃”的,有些綠色技術比較適用于南方,而有些只適用于北方。二、節能減排的有效性。綠色技術多樣而復雜,節能減排貢獻率高低不一,在選擇綠色技術時,應優先選擇那些節能減排貢獻率高的技術。三、技術策略之間的協同性。所謂協同性是指兩種技術策略之間是互相促進呢,還是互相抵銷。應盡量避免技術策略之間的“撞車”,否者可能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四、經濟上的合理性。貨幣是有含碳量的,性價比低的昂貴技術不是低碳技術,同時還要考慮城市的經濟承受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優先選擇那些成本低、節能效率高的綠色技術。
其次,在管理運行層面,要強調提高城市和建筑的運行效率,全面提升城市建設質量。栗德祥直言,目前很多建構筑物,如房屋、橋梁、隧道、鐵路等,經常出現各種事故,這既有質量問題也有管理問題。交通擁堵運輸效率低下,既有城市功能布局和路網密度問題,也有運行管理問題。因此,只有高效優質的城市才可能成為低碳城市。再次,在低碳行為層面,提倡公眾參與,普及低碳觀念,創建生態文明,實踐低碳生活方式。
如果說技術層面是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和綠色建筑的必要條件的話,那么,管理運行層面和低碳行為層面就是充分條件。也可以說,綠色技術是基礎,低碳意識是前提,而高效管理則是關鍵。這三個層面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必須協同共進,才能盡快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
發展城市綜合體是低碳城市建設路徑之一
面對日益擁擠、堵塞的都市,如何才能讓城市走上低碳發展之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專家認為,類似北京、上海等這樣的一線大城市,建設副中心和城市綜合體是其實現低碳綠色發展的不二選擇。栗德祥說,在當前我國城市低碳發展中,城市綜合體的建設異軍突起,迅速席卷全國。由于城市綜合體的緊湊、集約、復合、規模化發展,使得城市運行效率大大提高,建筑、交通、能源、產業、水及固廢等系統的碳排放大為減少,這就使城市綜合體能成為低碳城市的重要發展路徑之一。
一般而言,城市綜合體具有五大特征:一是超大空間尺度。二是復合性功能組合,通過功能的多樣性和復合性可以實現完整的工作、生活配套運營體系。三是通道樹型交通體系。四是現代化城市景觀設計。五是城市綜合體垂直高速電梯、安全系統、通訊系統等先進的設施集成。在栗德祥看來,城市綜合體反映了緊湊城市的構想,是城市集約化發展中的一個典型現象;實現了城市商業與城市文化娛樂的有機融合;延伸了城市公共空間,緩解了緊張的城市空間資源,構成了集約化城市基礎。同時,城市綜合體把人們工作、生活、娛樂、休閑集聚在一起,這就大大縮短了出行距離,城市也就實現了低碳發展。
栗德祥強調,城市綜合體作為大都會未來的一種發展方向,早在上世紀60年代在西方國家就出現了。法國巴黎“拉德芳斯”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綜合體,于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建設開發,目前已成為集辦公、商務、購物、生活和休閑于一身的現代化城區。而柏林的波茨坦廣場則是低碳綜合體的典型。柏林的高樓差不多都集中在這片區域,如Sony中心和奔馳中心。同時它在技術層面,在綠色、生態、低碳技術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尤其是它的雨水收集、綠化和基本節能方面都做得相當出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城市也出現了體量大小不一的城市綜合體,如北京國貿,深圳華潤萬象城以及萬達廣場等。目前,計劃建設綜合體數量最多的是杭州,它規劃在十年內要建100個綜合體,20座新城。一旦杭州將這100個綜合體建成,并最大程度發揮了它們的積聚效應,杭州建設低碳宜居城市的目標就夢想成真了。”栗德祥樂觀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