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轉型:從粗放式發展邁向質量提升
時間:2011-11-22 14:59:19
來源:城市化網
城市規劃要將低碳融入到理念當中
低碳這個概念被提出來,對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具有重要的影響。首先,我認為現在的城市規劃要融入低碳的理念,而且不僅是理念,應該融入到城市規劃的目標、指標體系和行動計劃的方方面面。雖然現在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但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城市規劃是有前瞻性的,應該看得遠,不能因為今天剛開始研究低碳概念,理論還不成熟,就忽略這個概念。近兩年住建部領導很重視,主管城市規劃工作的仇保興副部長發表報告談低碳生態城市,講得比較全面,他提出要把低碳和生態結合起來,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我認為,低碳城市首先要體現低碳經濟。一個國家的能源消耗很大部分是發生在城市里面的。產業的能耗絕大部分都在城市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是要消耗能源的。這方面要降低能源消耗,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節約能源。第二,城市中的建筑有必要,也有可能大大降低能耗。建筑是一個很大的耗能用戶。據統計,城市中建筑能耗占到城市全部能耗的25%—30%,來自多個方面,包括采暖、制冷、照明等。第三是交通的能耗,主要是機動車。能源現狀已經開始改變,用混合動力、電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代替傳統的能源。科研方面有很大進展,已經開始使用,不過普遍使用還有距離。這類科技創新,一是要產業化,二是要降低成本。中國是一個石油短缺的國家,每年的進口量很大,未來不能再消耗那么大量的石油。第四是低碳小規模生活方式,這方面細化的內容就更多了。
低碳涉及到城市規劃建設的模式問題,而且與生活方式關系很大。首先是空間布局要合理。空間布局是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這些年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很多城市熱衷于道路寬、布局分散,不緊湊。城市是否緊湊和能源消耗、碳排放關系很大。所以低碳城市的空間布局必然應該是緊湊型的,分散對土地資源是很大的浪費。大城市交通問題很嚴重,其復雜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布局不合理造成的。
比如居住區遠離就業崗位,必然拉大交通距離,增加出行交通量,意味著要多消耗能源。如果布置得合理,交通量減少,就可以節能減排。集約型的發展模式、緊湊的布局形式,是在保證一定的通風、開敞空間、綠地面積的前提下搞緊湊型開發,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城市規劃的技術水平。比如北京向來是“排場”大,道路很寬,是不是真正需要,要作科學的分析。
總的來說,低碳對城市規劃的要求會更高,工作要做得更深入細致,設計水平要提高。土地的混合利用是國外比較主張的一種模式,不要斷然地做功能分區,把所有工廠都安排在工業區,建很大的工業園區,居住集中在居住區,彼此的距離很遠,即便地鐵發達了,仍舊既不方便、也不經濟。要主張有一些產業(包括大部分第三產業)可以和居住混合來布置,這方面可以做很多文章。總之,低碳城市規劃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涉及很多方面,不過這些問題并不是新出現的、突如其來的。有些是一直以來就這樣要求的、就應該這樣做的,可是沒做到,或者說是做得不夠。當前低碳問題提出來以后,對規劃業者的要求更高、更具體了。
主體功能區與低碳轉型
過去三十年中,追求GDP的單一經濟驅動模式,使得一些不適宜開發的地區為了短期利益和政績要求,采取了涸澤而漁的方式抓經濟指標,引發了一些嚴重的生態和社會問題。比如土地沙化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淡水資源短缺和水質污染,以及土地退化耕地減少等。在這些嚴峻事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尋求轉變。“十二五”主體功能區的改革方向是對這些年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代價的總體反思和重大轉變。
中央關于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文件中鮮明指出,今后不再不加區別地要求所有區域都去增加GDP,而是對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進行劃分。原則上不同區域按照開發方式可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按照開發內容,可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三類。這樣的分類方式意味著所有地區不會再用一個標準去衡量,而會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獨有的發展定位和主體內容有所區別。比如,針對城市化地區,會要求增加GDP,加大城市化對于人口集聚的作用;而對于農產品主產區,會要求把增加糧食等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放在第一位,維護糧食的安全;針對重點生態區則要求把提供生態產品,維護生態安全放在首位。
與此同時,為避免主體功能區之間由于發展模式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異,保證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居民能實現與城市化地區居民同樣的生活水平,國家將會對后兩個主體功能區采取多種政策:一是增加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數量;二是逐步減少此兩個功能區中的人口;三是國家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加強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人民生活條件的同質化。從而有利于提高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居民的生活水平。
主體功能區的提出和推進將從最大程度上為不同類型地區提供多樣化發展的可能。
調整能源戰略 推動低碳轉型
今年的大連達沃斯論壇,用了“關注增長質量,掌控經濟格局”的主題。論壇主題反映了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體現了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關注,契合了我國 “十二五”規劃追求高質量增長的核心理念。對于能源來說,政府將實行總量控制,選擇更清潔的能源結構。應該說明的是,相應的能源戰略調整需要一個前提,即充分理解我國的能源現狀和發展所面臨的約束。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說明,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過程基本上同時進行。工業化城市化階段具有GDP和能源需求高速增長的特征,也有能源電力消費的剛性特征。無論資源稟賦和政策取向如何,GDP和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都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比例關系,與電力消費增長則基本上是1比1的關系。
對比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雖然有能源稀缺程度、環境空間、技術水平等不同,但是,目前我國的許多經濟發展問題,如高耗能、高排放、粗放式經濟增長、重化工經濟結構、能源效率低等都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基本符合發展的規律,是經濟增長的階段性問題。快速增長的經濟常常是粗放的,快速增長和效率很難兼顧。這不是說中國不需要節能減排,而是說明中國節能減排的難度;不是說政策沒有作為,而是說政策的力度和節能的決心需要更大。
處于相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經濟增長和能源格局不會有太多的變化,需要應對的問題應該也大致差不多,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經濟低碳轉型。圍繞政府的低碳目標,“十二五”我國低碳相關的能源政策要點需要相應調整。
如何理解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能源需求剛性問題?2009年全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近47%。預計到2020年,全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是62%,大約還有3億人口將遷移進城市居住和工作。這將從兩方面對能源需求產生影響。首先,城市人口能源消費是農村人口的2.5到3倍;其次,城市化進程要求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鋼鐵,而這只能在國內生產,因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為中國生產這么多的鋼材和水泥。
如何理解我國的能源稀缺約束?我國能源稀缺問題是相對于人口總量而言的,一旦消費,任何資源都將可能稀缺。中國能源稀缺問題也是相對于國際市場而言的。相對于中國的能源需求,國際市場太小;今后的能源稀缺導致的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可能使我們處于任人宰割的位置。因此,能源稀缺將制約中國今后的經濟增長,應該是中國節能的一個根本動力。
如何理解我國的環境約束?環境約束主要包括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開采和利用直接影響環境,涉及空氣污染、水污染和生態惡化等環境問題的所有方面。只要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政府將無法根本性扭轉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的局面。只要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排放也將相應增加,我國的經濟發展將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約束。
如何理解我國的能源安全約束?我國目前能源安全主要指石油安全,對外依存為55%。隨著需求增長,我國天然氣進口迅速增大,對外依存已達12%。煤炭進口今年就有可能達1.5億噸,國際煤炭市場不大,2009年全球煤炭貿易量大致為9億噸,動力煤僅有7億噸。另一方面,大幅走高的國際能源價格對我國影響日益增強,大幅度波動的能源價格則直接影響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和政策調控。因此,我國廣義的能源安全不只是一個石油儲備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源價格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近期國際油價走高和大幅度波動,對整體經濟運行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因此,基于對我國能源現狀和發展約束的理解,我國低碳轉型戰略應該是節能為主,發展清潔能源為輔,通過清潔能源多元化積極尋找石油替代,保障能源安全。需要通過能源戰略調整,推進量到質的轉變,選擇更為清潔有效的能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