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煤礦安全生產的討論,在近些年的各大媒體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常態的熱點。甚至,略帶悲涼地 說,僅僅死了幾個礦工的安全生產事故,已經無法吸引國人的眼球了。11月10日,發生于云南師宗私莊的煤礦瓦斯爆炸事故,之所以再度引起人們的熱議,原因 恐怕不僅僅是不斷增長的死亡人數,更重要的在于事故發生后,多名目擊者和當班礦工均表示,當天的私莊煤礦值班領導并未帶班下井,事發后,礦領導齊谷明才匆 忙下井,并偽裝井下逃生的假象。
2010年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曾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通知規定煤礦、非煤礦山要有礦領導帶班并與工人同時下井、 同時升井,對沒有領導帶班下井或該帶班而未帶班的,按擅離職守處理,同時給予罰款。這一政策的出臺,從保障礦工本身的安全層面說,的確邁出了值得稱道的一 步。其原理在于美國法學家約翰·法比安·維特在《事故共和國》一書中所提到的,在面臨巨大風險時,最有能力應對的一方必須站出來。毫無疑問,從礦領導自身 的利益出發,一旦將他們與下井的礦工一起綁定,井下的安全系數理當將得到提升。
不過,一項政策的成功不僅僅倚賴出臺,還需要執行、監督、反饋和再修正等諸多階段。當值領導帶班下井的政策到底執行如何,目前并無一份確定的數據給出,但 是至少此次師宗礦難爆出的丑聞告訴我們,各地的煤礦在應對國家的這一政策時,必定摸索出了不少應對之舉。在這一事故中,除了帶班的安全副礦長齊谷明在事發 時偽裝下井之外,在應付上級煤炭管理機構的突擊檢查時,當地礦場也安排了觀察員這樣的人員以提前通報情況。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井下的礦工便會被要求升 井,前往檢查的監管人員往往只有被隱瞞的份兒。
在中國的基層社會,類似的“貓捉耗子”的游戲并不鮮見,常常是上有政策,下則必有對策。因此,帶班領導必須下井的政策本意雖好,但在執行層面卻也無法繞過這一基本困境,最終落得一紙空文的地步也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當然,我們的目的在于確保此一政策的有效落實,到底應該如何補救。我們認為,除了自上而下的政府監管機構在微觀的技術上轉換監督手法、提升監督能力外,更需要一種自下而上的監督力量的存在,即提升礦工群體的監督能力。
在目前的安全生產監督體系中,一個非常諷刺的現象在于,我們最關心的礦工的生命安全,礦工本身卻對這一議題缺乏最基本的話語權。前文提到的自上而下的監督 方式,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高層推動”的模式,即礦工的生命安全系于上層精英的關注。然而,還有誰比礦工自己能在乎自己的生命安全呢?如果礦工群體本身無法 對自己的生命安全保障措施進行發言,結果則正如現實一般悲慘。
而進一步說,要確保自下而上礦工群體的監督力量的壯大,前提還在于處于分散狀態的礦工必須擁有其利益的代言人。在煤礦的開采問題上,注定要進行激烈的博 弈,國家、企業、礦工都應該在利益和風險的分配中占據各自的話語權。而就目前而言,國家自不用說,國有企業或者私人礦主也有強大的利益表達能力,只有分 散、凌亂、流動性強的礦工在這一盤博弈中處于缺位狀態。這種權力結構上的缺位,直接的后果便是領導可以偽裝下井,而礦工卻要偽裝安全。
等不了多久,相信隨著新的更嚴重的礦難事故的發生,師宗礦難可能很快離開人們的視線。然而,那些在一起起礦難中默默死去,或者雖然沒有死去但也始終默不作 聲的礦工們,卻依然處于這個國家的發展大局之外。更可悲的是,國家并非不在意他們的生死,但國家出臺的種種政策,卻始終因為礦工群體沒有空間去形成自己的 利益表達能力,而在浩如煙海的基層博弈中,被化解得煙消云散。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斷定:只要礦工群體沒有形成自己真正的利益代言人而繼續保持沉默,那么礦難 將不可能真正趨于減少,礦工們的生命安全也將越發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