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資深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中心主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把生態建設,特別是水生態建設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堅持“人水相親、自然和諧”的水生態安全理念,以水生態安全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與促進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有關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水資源、水生態與水安全問題如下:
城市水資源短缺。目前全國656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有136個城市缺水情況嚴重。1999年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水資源緊缺形勢更加嚴峻,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水資源危機。包括很多地處江南水鄉的城市也鬧水荒,主要原因就是水污染嚴重。究其原因,很多城市已不能再簡單歸結為資源型缺水或者水質型缺水,越來越多的城市在迅速發展中忽略了其環境承載能力,延續多年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形成了更為復雜的生態型缺水。
城市水質污染。據統計,全國七大水系的411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有27%為劣V類水質,基本喪失使用功能。重點流域40%以上的斷面水質沒有達到治理規劃的要求。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現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峽庫區支流“水華”現象接連發生,如“三湖”地區:安徽巢湖、江蘇太湖、云南滇池。至今,三湖水污染治理仍收效甚微,而投資已達數百億之巨。目前,華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相當嚴重,海河平原的污染已經觸目驚心。但這樣嚴重的水質污染長時間以來并未得到重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往往選擇高污染高耗能這些能較快拉動GDP增長的化工企業,而這些企業又往往建立在江河密集地區,有很多企業都是直接排污。其二,是在這些污染區域內生活的群眾都是弱勢群體,他們根本沒有話語權,在政府部門的庇護下,“掩蓋了水污染的嚴重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對城市自然水系統的破壞也在加劇。以北京為例,持續的、大規模的人口增長和城市擴張更導致了水資源需求的巨額增長,加大了缺口。統計數據顯示,北京水資源總量為21.84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39億立方米減少42%,但用水量卻達到了35.
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水資源和水生態,做到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實現城市區域內水資源合理與優化配置,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水生態的正向效度,保證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首先,要將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納入城市整體規劃中。應該對地區宏觀經濟狀況與城市化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資源利用狀況綜合加以考慮,對需水、供水和水質保護并重,并深入分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要把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納入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并作為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涉水工程的控制性規劃。
其次,要保持水的需求與供給間的平衡,污水的排放與水污染治理間的平衡。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強化飲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規劃建設城市應急水源建設,制定城市供水應急預案。完善水生態污染的補償管理機制,實現污染主體與治理責任的統一。
再次,要注重城市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系統的保護,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比如,城市濱水空間往往是一個城市能見水、近水、親水的特色景觀環境,也是一個城市建設和開發的熱點。城市濱水空間規劃是對城市濱水空間的功能、空間、景觀、環境、設施等各方面所進行的綜合性設計,其目的在于創造生動、優美城市水空間形象,從而大大改善城市水生態。此外,對河流的保護還應倡導“親近自然河流”,實行 “自然型護岸”技術。
最后、要創新城市水利投融資機制。作為帶有公益性質的環境保護投資,城市水利融資要實現多元化。可以通過以投融資機制改革和水價改革為城市水利建設融資。具體方法是通過資本運作,盤活存量資產,積極尋求來自境內外的融資合作,拓寬投融資渠道,構建融資平臺。
淮安具有“四水穿城”的水資源優勢,相信淮安在做足“筑牢水安全、做美水生態、扮靚水景觀、彰顯水文化”的“四水”文章中將實現城市化進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