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土資源部近日透露,全國將逐步擴大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覆蓋面,按照資源市場配置的基本原則,縮小劃撥地范圍,最終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除軍事、保障性住房、特殊用地可以繼續劃撥使用外,其他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專家表示,取消雙軌制能減少特權用地,有利于公平競爭。
土地供應雙軌制,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兩種方式完成土地供應:一是政府無償劃撥國有土地給使用單位;二是通過市場化手段有償出讓國有土地,目前主要是通過招標、拍賣、掛牌三種方式出讓土地。經過近30年的改革,目前城市國有土地基本實現了有償、有限期、有流轉的使用制度,但國有土地供應仍然保留著雙軌制,土地資源配置的非市場程度依然很高。
前不久,在關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簡稱紅基會)下屬的曜陽國際老年公寓系列媒體報道中,央視曾對該系列項目進行深入追蹤報道。在報道中發現,紅基會項目所占用地“基本沒有出錢”,通過集體征地的方式獲得土地。在北京曜陽國際老年公寓調查中發現,2006年由紅基會負責人出面協調,通過西田各莊鎮、密云縣政府征用了該村206畝集體建設用地,同年9月28日,北京市政府向密云縣國土局發出《關于密云縣2006年度批次城市建設用地的批復》,同意征收上述206畝土地。這就基本類似于行政權力下的土地資源免費分配。
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在減少土地權力尋租及擅自改變劃撥土地用途的案件上會起到重要的遏制作用。土地供應雙軌制在建立初期通過劃撥供給土地對于降低公益性項目的成本、維護公共利益,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住房市場日益的發展變化,越來越多的“免費用地”進入商業地產市場反而加速了市場的畸形化發展,擾亂了正常的房地產市場秩序,同時為權力尋租提供了空間。
更為深刻的意義在于,在現今農村土地征用與城鎮拆遷矛盾重重的時候,土地供應逐步取消雙軌制對于減少拆遷征地矛盾起到裨益作用。完全市場化的土地供應將使各級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場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現象成為歷史,在市場監管中更好地發揮執法作用,更加有利于促進社會公正。
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在采訪中表示:“目前我國土地資源配置的非市場程度依然很高。經過近30年的改革創新實踐,城市國有土地基本實現了有償、有限期、有流轉的使用制度,但目前國有土地供應仍然保留著雙軌制。”但同時甘藏春也表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最終將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下一步,按照資源市場配置的基本原則,縮小劃撥地范圍,擴大有償使用覆蓋面,最終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除軍事、保障性住房、特殊用地可以繼續劃撥使用外,其他用地實行有償使用。”
逐步的實現完全市場化的土地供應制度在當前社會情況下還存在著一系列的現實阻礙與后續制度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在完全市場化的土地供應下,要防止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熱情再度高漲。在土地供應完全市場化情況下,土地買賣收入肯定會大幅度增長,對于靠賣地增加財政收入這一項“出力少、見效快、收益大”的來錢捷徑來說,土地財政會否被地方政府更加倚重,從而想方設法增加土地供應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因為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越來越明顯,城市邊緣的“農業用地”被強制轉化為“城鎮用地”的風險大大增加。“嚴守耕地紅線”是我們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人多地少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國關于土地問題的根本政策。真正實施完全的土地市場化供應,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就要求各級土地部門從實際出發,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和結構,切實降低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真正做到“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