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與亮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出人意料的“短命”。這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城市記憶也隨之流逝。在此,我們不禁要問,大量“青壯年”建筑為何“非正常死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陳喆一針見血地指出:城市規劃建設指導思想缺乏長遠戰略眼光;對政績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巨大的商業利益。三者相結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該拆的房屋被拆除!他呼吁,別讓短命建筑成為中國城市化之殤!
“青壯年”建筑 的“非正常死亡”
2005年8月,重慶永川市地標建筑——渝西會展中心被整體爆破,投入使用僅5年;
2006年10月,青島市地標建筑——青島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僅20年;
2007年1月,曾經西湖邊的最高樓——浙江大學原湖濱校區3號樓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
2007年2月,被譽為中國足球的福地——沈陽五里河體育場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8年;
2008年2月,被上海市民譽為“外灘最佳觀景點”的——“亞洲第一彎”被整體拆除,建成僅為11年;
2009年2月,曾經的亞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陽夏宮被整體爆破,建成僅為15年;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
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建成剛20年的地標——凱萊大酒店宣布將停業拆除;
…………
查閱近六年來的新聞報道,記者整理了這份不甚完整的建筑的“死亡名單”。令人憂慮的是,除了上述那些引人關注的地標性建筑以外,還有大量普通民用住宅,甚至包括一些保障性住房,要么在尚未建成之際,要么就是在建成后不長的時間內就因為各種原因被提前拆除。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不久前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但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而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
同時,另一組數據顯示,英國、法國、美國的建筑統計平均使用壽命分別為132年、85年和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隨處可見?!?br />
目前,我國那些正處在建筑壽命“青壯年”的建筑非正?!八劳觥?,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學者感慨,“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卻少有50年的建筑?!?br />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陳喆表示,很多建了不到二十年的房子被炸掉,有的建成后還未使用就被拆掉,這些仍然能夠長久使用的建筑變為廢墟,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對環境也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正是在這場轟轟烈烈“拆了建、建了拆”的運動中,中國在建筑領域又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世界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接近4億噸,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全國垃圾總量的30%—40%。“‘短壽命’與資源高消耗并存,已成為我國建筑產業的一大通病。”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張琪這樣告訴記者。
同時,一幢幢“短命”建筑還會造成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浪費。武漢外灘花園小區建成僅4年,便被定性為“違反國家防洪法規”并被強制爆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拆除和江灘治理等方面的費用更讓政府付出了數倍于其投資的代價。
建筑過于“短命”也造成了城市記憶的缺失?!拔覀儸F在能找到的歷史悠久的建筑,全部是古人留下來的文物,建筑壽命這么短,我們怎樣靠建筑來保存民族發展進步的記憶?”中國房地產協會某負責人曾這樣說道。
誰是“兇手”
“土木之工,不可擅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建筑思想,在先進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為什么大量的“青壯年”建筑用不了多久,就面臨被拆為廢墟的命運呢?
陳喆坦言,不可否認,我國當前處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建筑的新陳代謝速度快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舊城改造擴建,也成為部分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即便如此,相比歐美等國,我國現有建筑的壽命依然偏短。
在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院副所長于長江看來,建筑質量往往不是這些建筑被爆破或拆遷的主因,尤其是那些投資較大、社會關注度高的地標性建筑,很少有因為質量問題而被強制拆除。
不過,他同時也提醒,在民用建筑領域卻經常存在由于質量問題而被拆遷的樓房。如今年7月,鄭州8棟安置保障房封頂兩月因質量問題拆除。
陳喆分析認為,建筑功能不完善,并不一定要拆,可以通過改造、維修完善建筑功能和舒適度。之所以選擇一拆或一爆了之,其背后還有很多深層次原因。
首先,規劃本身不合理、不科學,缺乏遠見和持續性。坦率的講,有些時候,我們規劃本身患了“近視”,缺乏長遠的站略眼光,但歸根結底,“根”還在“政府想法太多上”。一屆政府一個想法,規劃改來改去。以致有人戲稱:“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橡皮擦擦,最后全靠領導一句話。”這其實是規劃設計的大忌!
其次,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指導思想上急功近利,大拆大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開發商的商業利益相結合,造成不該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
此外,隨著各地的土地價格快速上漲,拆遷置換帶來的巨額賣地收入,使得有些地方對已建成的建筑更是“痛下殺手”。
建成僅13年的浙大湖濱校區3號樓被拆,其置換出的土地以24.6億元的天價整體出讓用于商業開發。位于武漢的首義體育培訓中心綜合訓練館,投入使用僅僅10年,便被拆除。其理由是,該館位于即將動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和紀念碑之間,不得不為耗資200億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計劃”而“獻身”。
拿什么拯救你
有調查顯示,近70%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筑”,也就是說,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有“短命建筑”。而且,與國外上百年的建筑壽命相比,我國的建筑平均壽命僅25-30年,實在讓人汗顏不已。
面對各地“青壯年”建筑正在用濃煙和瓦礫上演的一場場非正?!八劳觥保覀冊撊绾蝸碚人鼈儯?br />
陳喆表示,要防止“青壯年”建筑“英年早逝”,首先在于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城市規劃建設應樹立可持續理念,同時在規劃設計時應做好充分的研究、論證。“哪些建筑該拆,哪些不該拆,不應該是某一個人或倆人說了算,應該有明確的標準規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杜絕一些“拍腦袋”工程的出現。
同時,他還強調,拯救“短命建筑”,還必須發揮法律的作用。盡管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至100年。但這樣的規定沒有明確禁止人為破壞建筑壽命,也就對地方權力部門缺少約束力。法律不明確不完善或不落實,某些權力部門必然無所顧忌。
因此,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政策法規,明確建筑拆除的條件和法定程序,嚴厲禁止沒有質量問題的建筑被提前拆毀,切實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對違規拆除建筑的責任人追究相關責任。
于長江則建議,拯救“短命建筑”,除了要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外,還應充分發揮政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具體而言:
首先,在建筑項目規劃審批階段,要廣泛征求政協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建議,讓每一項規劃每一幢建筑都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批,審批環節要有公示,要經得起質疑。
其次,在拆除每一幢建筑之前,要有公開透明的論證機制,要有公眾參與。他說,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若想拆除一棟建筑,由包括建筑、規劃、文物、文化等行業的權威人士組成委員會,將共同論證決定是否允許拆除該建筑。而對于重要建筑的拆遷,甚至還要舉行聽證會。我國現在缺乏這樣的模式,僅做到對掛牌的文物保護單位拆遷實行“一票否決”。
“總之,只有多管齊下,讓法律規范、建設主管部門管理和社會監督都硬起來,短命建筑”的混亂才可能終結!”陳喆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