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和遠在天邊
時間:2011-10-09 09:44:06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明亮
在和平縣教育部門的安排下,我們走訪了當地一所中學和一所小學,這讓我有機會比較近距離地接觸和了解當地的基礎教育。公白中學是當地一所普通中學,它沒有我們想象中氣派的校門和宏偉的教學樓,操場上長滿了雜草,兩頭牛在悠閑地散步。幾棟不同年代建造的二、三層的樓房圍合出“校園”中心一塊空地,右側是教學樓,教學樓對面是教師辦公室和教師宿舍。這里的學生宿舍應該是我見過的最擁擠的,一間幾平米的房間要住24個學生!因為當時學生都在放假,宿舍沒有人,只有木床,我至今也無法想象這么多的學生是如何安置進去的。
據公白中學的李海洋校長介紹,學校70%的學生屬于留守兒童,其中50%的學生是父母均在外打工。這些學生該如何教育?如何管理?這不僅是和平也是中國大多數勞動力輸出地農村教育面臨的現實,過去的農村學校教育不得不做出應有的調整和改變,需要承載更多地社會功能和道義責任。雖然隨著東部地區部分產業的內遷,勞動力的回流使得留守兒童問題在一定區域暫時有所好轉,但城市化的加速趨勢依然沒有改變,農村教育中的留守兒童問題也將長期存在。這些年,好人好事公益教育機構和公白中學一起在農村教育方面作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嘗試。今天的教育已經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播和普及的問題,而是如何啟蒙農村孩子的思想觀念、重塑信心和挖掘他們潛力的過程。但這些美好的期待在現實面前總是顯得很無力。
公白中學的學生現在還需要自帶米和干菜,每天自己拿到食堂蒸食,這到讓我想起了過去的一件事。記得在家鄉上學那會兒,我母親總喜歡用她單位上一位大學生技術員的事例教育我。那位技術員出身農村,家里條件困難,但他學習認真刻苦,初中、高中都在離家很遠的縣城。他回憶當時,每次回家都要帶口糧(米、干菜等)到學校,有時因為學習誤了蒸飯的時間就不得不用井水泡剩飯。六年中,他的父親只在中考前和高考前給他送過兩次“好吃的”,也無非就是燉一只雞。這個事情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但我卻總覺得它是一個“完成時”,發生在過去那個年代,沒想到這樣的事情,今天還依然真實地呈現在我面前,而且似乎并沒有任何改善甚至終結的跡象。當年刻苦求學的生動案例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和鞭策了我的成長,而今天這樣的情景讓我感到的只有悲涼和心酸。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和平召開校長論壇的同時,深圳正在如火如荼上演著大運會這場豪門盛宴,而三個小時車程外的粵北中學校舍竟是如此的破落和凋敝。
在考察的另一所小學,我們見到了活潑可愛的學生。為了歡迎我們的到來,也為了更好地讓我們了解學校,老師和同學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我們觀摩了學校的公開課,欣賞了學生的手工剪紙和吹葫蘆絲表演。說實在的,在和平這樣的地方,小學教育能夠搞得這么有聲有色已經實屬不易,但這又反過來凸現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現代互聯網在大城市的應用和普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認知世界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正在經歷著重大的革新和改變,而眼下農村教育還不得不延續過去傳統的互動方式和經驗做法。看得出,老師和學生一定花費了不少時間反復演練公開課,為此也采用了諸如“分組討論”、“學生互評”等教學手段,但從當天具體的教學內容看,上述這些形式到底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我始終有些疑問。我在想當天課堂講授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等數學概念,一個生長在城市里,從小接觸網絡的孩子,可能通過“百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了解和掌握,而在本身教育基礎和教育資源就較為薄弱的和平,現在又平添了一條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
在操場上聽學生們吹奏葫蘆絲是另外一種心情和感觸。本來孩子們在課余時間掌握一種樂器,不僅可以增加技能,更能啟迪心靈、陶冶情操。讓我覺得唯一有些遺憾的是,學生們表演吹奏的曲目《大長金》、《歡樂頌》,都是地地道道的外來音樂,這個時候我們國家、我們民族自己的音樂到哪兒去了?這樣的情景在2008年底,我們到四川探訪和慰問北川中學的時候也發生過,當時學生樂器隊演奏的是《歡樂頌》和奧運會主題曲《手拉手》。
農村教育式微的背后是我們的傳統價值和民族文化的衰落,缺少了內在精神氣場和靈魂核心的教育總是很脆弱。教育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播的過程,她體現著一個社會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是無法完全通過“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的百分比”來衡量的。為什么香港的中學半數以上都由教會或其它宗教團體舉辦?為什么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2011年元旦致辭中提出的四項對未來的期許,列在第一位的就是“百年樹人,教育是國力的根基,孩子是未來希望”?這背后的原委實在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