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9月24日消息(記者馮會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空氣污染指數分為五個等級,但各地的天氣預報似乎很少預報當地的空氣質量已經達到了比較嚴重的中度或重污染;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尷尬:政府部門公布的環境監測結果是空氣質量二級,但老百姓出門時,抬頭看見的并非藍天,甚至有時還有可能是灰霾天。
大家難免疑惑:是相關的評價標準設定的太低?還是評價方法有問題?環保部副部長周建近日表示,環保部將對大氣、水、土壤、噪聲等環境質量標準進行全面評估和修訂,改進環境質量評價方法。
朱小姐:我們平時會關注空氣環境質量報告,覺得它每天的數據都是優和良。我喜歡走路上班,覺得早晨應該是空氣質量最好的時候,但是出去之后感覺天灰蒙蒙的,全都是汽車尾氣,感覺報告和實際的情況其實并不是那么相符。
和朱小姐有著同樣感受的人并非少數,當環保監測結果和老百姓的直觀感受不一致的時候越來越多時,很多人選擇不再關注監測結果。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研究所所長孟凡說,出現環保監測結果和群眾直觀感受不一致的現象,與中國相關的標準有關。
孟凡:一是我們的標準只是部分地反映了顆粒物的污染,比如說我們測的主要是粗粒子更多一些,像大于十微米的;細粒子對能見度貢獻更大的這部分目前并不是我們國家空氣質量標準。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曹明德說,環保部此次表示要對環境質量標準進行全面的評估和修訂,優化并增加環境監控點位,改進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無疑將有助于最終的監測結果更加客觀和真實。
曹明德:現在采樣監測,包括監測站的設置方面,地點不一樣,高度不一樣,可能測的結果也不一樣。主要目的是客觀的監測評估大氣,為科學研究或做決策(提供)依據,也是為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提供科學數據。
孟凡說,環境質量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國的標準變化,也和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有關,相關的標準和國外的差距并不大。
孟凡:最早我們控制所有的懸浮顆粒物,后來可能認為對人們健康影響更大的是小于十微米的顆粒物,現在更新的認識認為,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可能對人的健康影響更大。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的空氣質量目標也是從粗粒子到細粒子逐漸過渡過來。我們的標準跟國外的標準相差不是很大,但我們缺一些指標,這是空氣質量管理逐步進步的過程吧。
單是空氣污染指數就分為五個級別,空氣質量狀況包括優、良、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污染。科學研究表明,當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時,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病患者就應該減少體力消耗和戶外活動;當空氣質量為中度污染時,老年人和心臟病、肺病患者就應該留在室內,盡可能減少戶外活動。所以,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
曹明德表示:改變環境質量標準不僅有助于改善我國的環境狀況,而且還會更好地保護公眾的健康。
曹明德:標準的改變要更加客觀、科學,比如,在濃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政府部門特別是環保部應當采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公眾健康是有幫助的。
孟凡認為,環保部未來將改變環境質量的標準,改進環境質量評價方法,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有些銜接事項也需要政府部門做好準備。
孟凡:我個人贊成應該納入。當然,這有一個過程,一是監測儀器和技術支持力量能不能跟上,另外,和現在我們國家已經現有的一些評價的體系怎么樣銜接。比如,每個城市都有空氣質量指數,在城市管理中納入對干部的考核中,如果納入新的標準,以后整個評價體系要變,這中間有一個銜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