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來看,如果一個城市尤其是那些特大型城市只有一個中心,該城市的“城市病”將會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日益變得愈發難治。也正因如此,很多國家的大城市一直都在積極發展副中心,以便在城市病防治上做到未雨綢繆,同時借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產城分離構不成副中心
在我國,不少一線大城市實際上是一個多元的城市,它主要由四大部分(四個區域)組成,分別是城市中心、副中心、區域中心和郊區新城。
從行政區劃上來看,我國很多一線城市(包括副省級)其實有一個二元中心,如何理解這個二元中心?它是以當地行政中心帶動而形成的,因為原來每一個省會城市都是二級政府,既有省委省政府,又有市委市政府。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很多城市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辦公區域開始出現了“分家”,要么省委省政府留在老城,市委市政府去新城;要么省委省政府去新城,市委市政府留在新城。
無論誰去,這些城市(主要是省會城市)往往就會形成兩個中心,因為無論是省級政府,還是市級政府去新城,必然會帶動形成一個新的中心,也即在行政中心帶動下形成的集工作生活、休閑娛樂、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一體化的新城區。所以,一個區域或一個新城要想成為一個城市副中心,尤其是行政副中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它的功能必須齊全,第二、必須有行政中心的帶動。此外,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完善的產業結構,以及便捷的交通體系等也不可否缺。
現在我國一些大都市雖然號稱自己有一個,乃至數個副中心,但它們中的一些還不足以稱為副中心,而只能叫區域中心。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這些所謂的副中心的功能首先是殘缺不全的,它不具備一個城市必須的系統功能配置,這也是中國第一代城市化,或者第一代房地產城市運營商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很大弊端。這種城市化應該說是以降低人民生活質量為代價的城市化進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區域中心在這種模式下形成的工作生活模式非常不方便,因為它是一種單一功能的、潮汐式,甚至有點類似候鳥式的的工作生活模式。比如亦莊、天通苑, 因為這些區域從一開始就不是按照科學的,完善的規劃來配置的。城與市是分離的;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和商業規劃是分離的;居住生活與工作是分離的。在那里生活,你絲毫感覺不出生活在城里,要感受北京大都市的魅力,還得到四環乃至三環以里。
再看回龍觀,目前這里雖然居住了幾十萬人,但產業、商業、文化、教育等配套嚴重不足,幾乎是一個“睡城”。每天早上上班高峰期,居住在這里的千軍萬馬開始“殺”向北京的各大中心城區。傍晚時分,工作一天疲憊不堪的人們又開始“殺”回家。一早一晚,整個回龍觀地區的交通一塌糊涂。所以,類似這樣的單純居住區,即使人口再多,也不可能成為副中心。
亦莊、回龍觀等為何會出現今日之窘相?原因很簡單,這些區域在戰略定位和系統性規劃上沒有按照城市的標準來做產業配套、商業配套、交通配套等。而開發商在這些地方進行項目開發時,為了把房子賣出去,也僅簡單做了一些商業配套。這也反映出我們的政府在進行區域開發時本位職能的缺失!
因此,正確理解副中心的概念對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真正按照城市一體化的要求,把第一代城市化進程中的交通堵塞、噪音環境污染,產業商業分離,交通規劃混亂等統統規避掉,把副中心真正建設成為一個工作生活便利,空氣清晰,產業結構合理,文化、醫療、教育配套齊全,交通規劃科學這樣一個最符合人類居住的新城市。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它才能真正完成對中心城區人口、產業轉接,緩解交通壓力等任務。
他山之石
目前,盡管我國很多大城市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要建設副中心,但如何來建?又如何來完成對中心城區的疏解任務?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國內基本還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歐美日等早已完成城市化進程國家,它們的大都市在由“單中心”向“多中心”城市空間布局轉變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在東京都市圈眾多城區中,新宿是名副其實的副中心,它位于東京都中心區以西,距銀座約6公里。
上世紀50年代,隨著日本城市化進程加快,作為首都東京原都心即原中央商務(CBD)的中心三區(千代田區、港區和中央區)已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政府機關、大公司總部、全國性的經濟管理機構和商業服務設施等高度集中,交通擁擠,建筑高度密集。為控制、緩解中心區過分集中的狀態,同時結合周邊地區發展需要,1958年下半年東京都政府提出建設副中心(即新宿、澀谷、池袋)的設想,并首先從新宿著手。
隨著新宿副中心的開發建設,尤其是東京都部分政府辦公機構的遷入,使新宿這一副中心的魅力大增,各行業更加積極地涌入新宿,首當其沖的是金融業。僅在以新宿站為中心、半徑為7000米的范圍內,就聚集了160多家銀行,新宿已成為日本銀行業的一個集中展示窗口。
經過近30年的規劃建設,新宿副中心最終在東京都的西部形成。目前,新宿副中心的經濟、行政、商業、文化、信息等部門云集于商務區,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零售批發業、服務業成為新宿的主要行業,人口就業構成已接近東京都中心三區。
同現在的北京一樣,上世紀60年代,法國巴黎也是以市區為中心,走的是呈同心圓狀向外擴展的“攤大餅”發展模式。市中心集聚程度最高,并逐漸向郊區方向遞減,巴黎的商業、金融、行政和科學文化主要集中于市中心核心區內,巴黎城區邊緣則主要為結構簡單、單調的住宅群,市區街道布局呈現放射狀。
這種空間發展格局隨著巴黎城市化的發展,其弊端也日益顯露:巴黎市區綠地面積下降、居住地和工作場所之間的距離增加、交通緊張、城郊基礎設施落后。
為解決這一問題,1958年,巴黎市政府決定在拉德芳斯規劃建設現代化的城市副中心,以期達到:鞏固法國作為商業、交通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調整和改變城市核心區域東部和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對歷史文化遺址進行重建并保留部分城市遺址。
起初拉德芳斯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人們紛紛擔心它會變成巴黎的累贅而不是巴黎的曼哈頓。為了解決私人開發上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巴黎市政府開始限制中心區辦公物業的發展。這些政策包括:1955 年巴黎市政府宣布不批準市內的新工業項目,并且鼓勵政府部門外遷。
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后,拉德芳斯已經建成商務與辦公樓面積近250 萬平方米,容納公司1600 多家,其中包括法國最大的5 家銀行和17 家企業,170 家外國金融機構,還有190 多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總部和區域總部。區內目前工作人員超過了15 萬。
作為巴黎的副中心,拉德芳斯的交通體系非常發達,目前它已經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體的交通系統,地下有地鐵,將拉德芳斯與巴黎市中心區緊密聯系起來;地面多層車型快速干道、立交橋和停車場。
尤令人稱道的是,拉德芳斯的公共交通相當發達。目前,拉德芳斯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公交換乘中心,連接本區和巴黎市區的RER-A 高速地鐵、地鐵M1 號線、A14 號高速公路等在此交匯,公共運輸服務系統每天運送通勤者達到35 萬人次,超過八成的人進出拉德芳斯選擇乘坐公共交通。
如今,拉德芳斯已真正成為巴黎的一個服務配套齊全,以商務辦公功能為主,集居住、購物、會展、旅游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副中心。
副中心不是一天能建成的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一些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紛紛提出了要加快副中心的建設步伐,以緩解中心城區日益嚴重的人口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問題。在這股建設熱潮中,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副中心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而且也不是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建設副中心。
一般來說,只要有產業支撐,中小城市做一個開發區基本沒問題。因為城市尺度小,即使做開發區,居民依然可以在城區生活,可能開車十五分鐘就能到工作地點。但另一方面,城市體量小,人們對生活工作的時間概念就短,其居住、消費、娛樂的忠誠度有一定尺度。在北京,坐車半小時能到一個地方可能我們就覺得很舒服了,但在很多三線城市,你要讓當地居民花費半個小時去某個地方,可能他們中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因為這些城市一般都是一條商業大道,一個核心商圈為主導。當地居民多年養成的小尺度消費心理(空間距離上),一般很難改變。
對這類城市而言,如果建設副中心可能就不太合適。因為副中心一般都距離原來老城區較遠,這種情況下,你讓當地居民舍近求遠去一個新城工作、消費,這幾乎不可能。
建設副中還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作為支撐。目前我國很多二三線城市的人口數量還不到100萬,這些城市倘若再建一個副中心,將老城區的人口分離出去,從而形成一個集工作、生活、教育、娛樂等一體的新城,其難度可想而知。鄂爾多斯的康巴什新城就是最好的例子。鄂爾多斯人口本來就不多,當地政府卻在距離老城區幾十里遠的地方重建了一個新城。盡管新城修得很漂亮,但老城區居民很少有人愿意搬過去,結果康巴什新城最終成為了一座空城。
當然,有了一定規模的人口,也不意味著這個城市就能建設一個副中心,還必須要有強大而完善的產業作為基礎。產業是一個城市發展的主干,因為產業決定了這個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決定了這個城市的消費能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連和青島,都是海濱城市,如果講外在城市形象,在海濱,草坪、廣場方面,兩個城市可能都相差無幾,但具體到產業基礎、產業結構水平,以及人均收入上,兩個城市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再如山東臨沂,這個城市雖然只是一個地級市,但人口超過千萬,僅從人口規模上來說,這個城市建設一個副中心是完全可以的,但它的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不足以支撐它建設一個副中心。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何種規模的城市建設副中心,它都必須要有一個培育期,而且這個培育期一般都很長。如上面提到的日本新宿和巴黎拉德芳斯。從具體規劃開始,再到產業布局,最后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副中心,這兩個城市都差不多用了四十年時間。所以,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城市,在積極打造副中心時,一定要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的心態。
蘇州工業園區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園區剛建立時,人氣不是很旺,消費水平一般,教育資源也相當匱乏,但它的產業布局合理,各方面也是按照城市的標準來配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園區的人氣逐漸旺了起來,醫院、學校、商場等慢慢也有了。如今,整個工業園區已成為了蘇州名副其實的副中心。
通州有成為北京副中心的潛力
當前,北京正處在經濟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既有眾多的發展機遇,同時又面臨大量諸如人口膨脹、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基礎設施滯后、環境惡化、地價飛漲問題,其中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等更是深受社會各界所詬病。
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總數為1972萬人。目前北京人口還在以每年52萬人的龐大數量進行增加,如果“十二五”期間,北京市人口繼續以每年52萬人的速度遞增,那么10年總量就是520萬。現在不對人口加以控制的話,那么到“十二五”末期,北京市人口將達到2400萬至2500萬。屆時,社會人口結構與就業取向和能力選擇、區域的競爭力和社會安全等都將產生巨大的、現在無法評估的變化,城市管理和服務的負擔也將大大增?加。
目前,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超過450萬輛,并且每天還在以超過1000輛的速度增長。有關部門預測,到2015年,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將達到700萬輛。伴隨汽車數量急劇增加的,是北京市多年來愈發擁堵不堪的交通史。盡管目前北京實行了限行設施,但收效甚微,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各主要路段幾乎都堵得一塌糊涂,一旦遇上雨雪天氣,四環以內幾乎所有路段“飄紅”。
鑒于此,北京市政府明確提出,北京現在必須考慮建設副中心的問題了,再不把聚集在主城區的人口、產業等搬遷一部分出去,北京城將會更擁擠、更堵。在北京目前眾多郊區中,究竟誰會成為北京的副中心?一時間,這個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在我看來,相比亦莊、大興、順義等,通州成為北京副中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無論是亦莊,還是大興,再或是順義等其他郊區,無論是在歷史文化積淀,產業基礎,人口規模,還是在地理位置,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這幾個郊區都沒法與通州相提并論。
通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域內就有人類活動。西漢初始建路縣,后先后改稱通路亭、通州、通縣。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分置通縣、通州市。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后,合并為北京市通州區。1960年復稱通縣。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是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享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在地理位置上,相比大興、房山等郊區,通州更是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緊鄰北京中央商務區(CBD),西距國貿中心13公里,被譽為CBD的后花園;它北距首都機場16公里,東距塘沽港100公里,是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核心樞紐部位。
在城市規劃上,北京其他郊區基本都是按照區的概念來做規劃的,通州則不一樣,它做得比較大,著眼長遠。整個通州的規劃,在用地的綜合率上,包括產業格局,它都是按照一個城市的思路來做的。
在交通體系上,通州基本具備了現代化的交通體系,北京六環路和京沈、京哈、京津塘高速公路“一環三路”穿境而過,京通快速路和八通輕軌把通州和北京市區連成一體,京承鐵路、京秦電氣化鐵路在通州城內交匯。
在產業配套上,近幾年來,通州區緊緊圍繞建設北京新城區的總體戰略規劃,加快了道路交通、能源供給、環境保護、現代通信、公共服務等五大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落戶通州,逐步形成以北京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為主導的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和現代制造業基地,京東新型工業基地已具雛形。
此外,根據規劃,未來數年還有一些政府部門、大學、醫院等也會陸續搬遷到通州,這為通州將來承接北京主城區人口、產業轉移提供了絕佳環境。
雖然通州具備這些優勢,但并不代表它就一定能成為北京的副中心。通州的產業規劃雖然很好,但它的布局能否做到合理,或者對產業的優化能不能做到位,還有待觀察,因為產業不是你想讓它來就它就來。況且,通州能給的產業優惠政策,北京別的區同樣能給。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通州毗鄰CBD既帶給它了機會,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壓力和風險。通州若想成為北京的副中心,僅靠通州本地的人群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它還必須更大的輔助能力,能夠承接北京的人口轉移、產業轉移等。目前在以華貿為帶動的泛CBD,其實有一大半的人口不是來源于CBD,是來源于全北京,全中國,全世界。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通州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決不能復制CBD的發展模式,而應堅持走錯位發展路線,做出自己的特色,進而形成自己的輻射力、競爭力和帶動力。因為人們的消費,投資,包括生活理念是越來越開放了,不同類型的人群,不同類型文化的人,甚至來自不同區域的人可能消費理念大相徑庭。所以通州要對自己特定的人群,從產業布局,包括生活配套上,商業配套上也要做出特色。舉個簡單的例子,通州若要想吸引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就不能走CBD高度集中的商務地產模式,而應為這些企業提供更加低密度的、更加人性化、更加便利性的硬件環境。
就消費言,在滿足當地各類人群消費的基礎上,通州還必須能夠創造出一個超區域的,輻射范圍更大的人群來通州消費。這無論是對通州區政府還是對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考驗。因為要吸引北京中心城區或是其他郊區的人來通州消費,你就得給他們一個不去不去西單、不去王府井、不去華貿、不去燕莎和不去國貿的理由。
因此,筆者認為通州只有做到這幾點,才可能真正成為北京的副中心,否則僅僅是戰略和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