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合肥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的必要性問題
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為城市的競爭。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產業輻射、市場流通、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功能,增強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通過城市極化效應的放大,在更大空間有效地聚集和整合生產要素,推動區域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通過城市結構和空間布局的優化,進而提升城市發展的支撐能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功能,充分發揮城市強力支撐的承接與傳遞作用。就實踐而言,安徽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期,需要一個具有足夠輻射帶動力的巨型城市和核心增長極,這是加速崛起的客觀需要。
二、關于合肥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的定位問題
城市定位關系到一個城市發展的目標、性質和方向,其主要涉及經濟功能、區域空間及與周邊關系、建設模式、城市特色打造,以及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等。就長期目標而言,在空間上,合肥要完成由地區中心城市向中部區域中心城市的轉變,輻射帶動力要能夠南越長江北跨淮河。在經濟功能上,要定位為全省崛起的動力之源,具體而言,要加快建設“一樞紐、兩中心、三基地”為支撐的區域性特大城市,在全省發展格局中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一樞紐”,即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兩中心”,即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三基地”,即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在發展模式上,要堅定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徑;同時,要塑造符合自身特點的城市品牌、文化品位。
三、關于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的發展路徑問題
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重點要抓好“五個轉變”和“一個提升”,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不斷增強特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承載力和輻射力。一是觀念轉變,要高起點、大手筆,做好特大城市的整體規劃,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動現代化,加快實施區域性特大城市的發展戰略構想;二是產業轉型,堅持以產業化來推動城市化,加快傳統產業體系向符合合肥實際的現代產業體系轉變,不斷增強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三是空間轉換,要積極拓展經濟腹地,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合作,擴大發展空間,增強其對區域的極化和輻射功能,把合肥打造成擁湖、臨江、靠山的城市,成為引領安徽加速崛起的核心動力源。四是人口轉移,要逐步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有序改革戶籍制度,消除體制門檻,增加城市人口規模。五是體制轉軌,要破除束縛城市生產力發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種種體制障礙。在管理體制方面,建立精干、權威、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統,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城市管理體制,著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六是承載力提升,要重點圍繞能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經濟承載能力、社會承載能力、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城市承載能力等六個方面,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切實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來提高合肥市的承載能力。
四、關于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中的城鄉統籌發展問題
所謂區域性特大城市,是指在一定區域的城鎮體系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對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核心作用,通過和區域的互動實現各種生產要素與資源的最大配置,帶動城市——區域共同體的共同發展的特大城市。這就表明,在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建設中必然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一體化發展。一要強化城鄉統籌發展理念,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增強縣域經濟特別是鄉鎮的經濟實力;二要提高城鎮人口密度,不斷提升城市化水平,提升輻射帶動力;三要加強小城鎮建設,進一步推進鄉村城鎮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水平。
研討會期間,與會者還分別就區域性特大城市的產業重點與支撐,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國內外特大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經驗及其啟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同時,與會者還針對區劃調整后的新形勢,探討了合肥在全省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合肥與杭州、南京、武漢等周邊特大城市的關系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