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巫溪縣地處渝陜鄂三省市交界處,貧困率高達15.4%。距重慶主城550公里,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生產生活環境艱苦,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三峽庫區移民縣”。近年來,該縣致力于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堅持不懈地走群眾路線,立足于打造“面向人人的最美小城”和“田園城鎮 夢想鄉村”,城鄉建設的步伐邁得很大。
過去的巫溪縣城,“好個巫溪城,衙門像豬圈;堂上打板子,滿城聽得見”。現在的巫溪縣城,一條清澈的河流從公園似的城市穿過,已經獲得“市級文明縣城、市級衛生城市、山水園林城市”榮譽,在全重慶市的民調中評選為最干凈的地方。 “秦巴山區縱深開放的門戶、三峽庫區生態文明高地、全國社會建設前沿”已經成為全縣人民共同的夢想。
過去的巫溪鄉村被稱為窮山惡水,“風吹石頭跑”;現在的巫溪鄉村,處處田園牧歌、祥和文明。百姓快樂,社會和諧,融洽的干群關系、昂揚的發展信心,正在被管理者、社會學專家和各基層組織的廣泛關注、高度重視,——巫溪樣本、巫溪探索、巫溪現象之類的評價之詞不斷產生。
巫溪這樣底子薄、條件差的地方,到底找到了一把什么神奇的利器,科學定位,果敢破冰,在短短的幾年內實現漂亮轉身,經濟社會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并為全國各地的社會管理創新積淀了可供參考的路徑、方法?
從理論上分析,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和諧社會缺一不可的三大要件。
而這三大要件都指向 “人”這個根本。
巫溪的實踐,其關鍵正是以人為本,以群眾工作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促進城鄉建設,實現經濟跨越。
讓我們從發生在巫溪的故事中去找答案——
主動查擺問題,上門化解矛盾
只要有發展就會有新問題。善治者往往在問題中找到先機。
大坪村這個扯皮村、上訪村在巫溪相當的“資深”, 因公路征地、產業發展上訪集訪29次。與大坪村名氣媲美的是該村村民李俊,這個非常有“招數”的上訪游擊隊長。進城信訪,準提前一天,在賓館休息思量一晚后,再慢條斯理上門對著她認準的“大領導”們“告戰群儒”。
2010年9月4日,時任縣委副書記的羅成受縣上的委托,到了大坪村,專找“李俊”這號人當面鑼對面鼓擺問題,挖根源,找對策。這一面對面,真還解開了系鈴的繩子——李俊們不光會鬧,還會講,有點子,有威信。縣上的思路至此已是峰回路轉:面對問題不閃,面對矛盾不拖,選出那些對群眾知根知底有影響的人,組成樂和協會,李俊通過演講成為代表進入了樂和協會。
19名樂和代表走馬上任教育群眾,協助村支兩委。對于那些陳年的老大難,還真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第一件事是低保戶的確定。前幾年,每到上報名單的時候,村里就“滿堂青蛙叫”,370多戶都要求吃。李俊家里上有8旬老母,下有學生,中間有生病的愛人,自己下崗多年,說沒有困難那肯定是打腫臉充胖子,但起碼的生活還是能維持。這一次,李俊第一個表態放棄評選資格。你一言我一語的,把每一家的情況亮出來,誰該吃不該吃,這不明擺著嘛?原來一年都扯不順的問題只花了一個小時就評下來,全村僅有11戶真正合符條件。
第二件事就是村上建樂和大院公共活動場所征地的問題。余某的地,是理想的地盤。余某早先揣著“有錢難買不賣的貨”這種想法,誰也沒有做通過他的工作。
協會秘書長李俊講的道理很淺顯:現在飯有吃,有屋住,就是閑了沒個去處,年輕人也有賭博斗嘴,家長擔心得很。有了大院,體育活動、看點書、讀點報、搞點文化活動,提供土地就是為全村人做好事,凡是來活動的都記得到老余的好,也實惠了自己,再說集體也會按標準給予補償。
老余一想,是有道理,以前一塊地不過長紅苕洋芋,變成大院后還長文化長文明,為自己家長功德,劃算。現在,大坪村的樂和大院正在建設中呢。而且大家義務在轄區的省道兩旁種樹添綠美化環境,扯皮村成了學習參觀和鄉村旅游的示范點。
干部生活在群眾中,群眾活動在集體中—網格化讓巫溪贏在彎道超車上
工作時間,機關干部是單位人;而工作之余,他們算不算小區人、社會人?他們在小區建設與管理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機關、學校、黨組織、企業在社會建設中承擔著什么樣的責任?
城市化進城中,也許巫溪是率先發現并思考機關干部、老師、醫生等群體的雙重身份,最終體現到發展戰略之中,成功用活“網格化”管理的縣城之一。
2007年開始,巫溪將縣城劃分成110個網格狀單元,由一名縣級領導、一個縣屬部門、一名鄉鎮領導、一名群眾工作部工作人員、一名督查員、一名社區干部、一名網格黨小組組長、數名環衛工作人負責承擔網格責任區域內環境衛生清掃保潔。還共同參與文明禮儀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四害”防治;綠化管護;負責群眾性創建活動;收集社情民意幫助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和協調解決具體問題。網格責任單位每季度到網格單位或居民家中走訪一次;縣級領導每半個月到社區接訪的“8+8”立體式管理模式,從解決問題入手,捕捉、激發、利用群眾的智慧,著力喚醒邊遠貧困地區群眾沉睡的主人翁意識,通過社會重構,培育群眾的自尊、自信,幫他們找到歸屬感、幸福感和方向感。
實施網格化管理后,不但機關干部的社會責任感與集體榮譽感普遍提升,干部群眾之間的情感壁壘悄然攻破。因此巫溪開始在全縣通過“網格化組織”橫向整合社會組織資源,以盤活各類黨建資源、行政資源、社會資源,達到了“城鄉基層黨建資源共享、功能互補、以城帶鄉、共同提高”的網格基層組織新格局。
當然,如果僅僅把視線局限一個簡單的環境維護問題,巫溪的努力還談不上產生指導與輻射作用。該縣黨委政府還貴于抽絲剝繭,不斷總結,不斷拓展,不斷升華。
“三重組織生活”、“回鄉實踐”、“五項清理”,這些巫溪的發明創造,其實都是依托于“公眾參與”這個基礎。
今年,巫溪還將把網絡公眾參與的經驗延伸到農村,實現全覆蓋。
同時,巫溪還跳出巫溪,謀劃公共參與。北京地球村這樣的社會組織參與到巫溪的新農村建設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友成基金會、中國社科院、深圳開發研究院這些機構的高端智力力量,關注巫溪,研究巫溪,建立動態智力支持人才庫,努力探索上下聯動、異地聯動的公眾參與。
巫溪變區位劣勢為優勢的一招,也值得研究,去年以來,“秦巴山區經濟協作體”從一個大膽的構想,已經演變為重慶直轄市發展戰略中的一個課題。走出去,爭取利益共同體,獲得更廣領域的公眾參與,是不是有望成為我國縮小地區差異的一個新方法新路徑?
公共參與的探索與實踐無疑使巫溪握緊騰躍的撐桿。
科學發展在尊重中推進
大坪村的變遷給了巫溪縣委哪些啟示?
“群眾完全有能力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管理下,完成好自己的事情。”“無論何時何地,群眾的智慧都是戰勝困難的法寶。”“群眾路線必須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走徹底。”尊重民意是前提,順應民意是方法,造福群眾是歸宿。
該縣黨委政府又開始著手完成新的課題——
巫溪當下正執行的城鄉建設規劃被公認“起碼二十年不落后”。自2007年4月,巫溪縣將全縣范圍內開工動土的建設工程全面停工一年半。為了避免視野狹小、品位不高的弊端,下深水邀請美國、新加坡國際規劃專家為巫溪未來建設作全方位遠景規劃。并將巫溪未來遠景圖制作成7分鐘的動漫在縣電視臺、規劃館播放,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縣領導在規劃館為群眾和客人講解,不但接待人次達20萬,更為重要的是收獲了5000多條金點子。
“要讓全縣老百姓都了解巫溪未來的樣子,以更全面、充分地尊重民意。”一年半的停工時間里,縣委書記鄭向東辦公室工作之余,常在漫灘路、人民廣場、菜市場這些群眾熟悉的情景之中去征求意見建議。
“巫溪抓住空間、記憶、主人、矛盾、組織五個關鍵詞,建設一座‘平等、平實、平和’平民之城,看不見的體制之城、精神之城,通過尊重、溝通、融和,解決的就是勞動力輸出地的城鄉社會管理中的各種問題。”巫溪縣委書記鄭向東說。
轉變職能可以從營造共同夢想開始
早在幾年前,巫溪縣委政府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土地承包下戶是新中國第一次如此精彩地釋放了廣大農民的創造激情和主人翁自豪感,那么,當前農民自信如此低迷,怎樣點燃他們的夢想?怎樣讓城市與農村的夢想統一?讓干部與群眾的夢想統一?該怎樣由小到大、由點到面,把53萬群眾都培育成自我管理、自主建設的主人呢?
“用共同的夢想凝聚人心,用矛盾轉換的方法推動工作,用互動參與方式實現融合,用群眾的辦法治理社會,用網格化管理覆蓋城鄉。”2007年,巫溪縣委縣政府探索了后來被社會學家稱為的破題五招。同時發出了在全縣創建“市級衛生縣城、市級山水園林城市、市級生態旅游城市和市級文明城市”的“四城”同創的總號令。
迅即,巫溪縣級部門和各機關的干部們走出辦公室,拿起掃帚,在大街小巷掃起大街。一年半后,“終于看到希望了!”市民積極涌躍參加,自覺打掃和維護城市衛生成為巫溪市民的良好風氣和時尚。
為了活得跟城市人一樣有尊嚴,“三寶村發明了 ‘和事堂’、‘善事簿’,文明禮貌風氣日漸濃厚,留守孩子有了干爸干媽,衛生好治安好,三寶人更愛自己的‘臉面’了。”談起三寶村通過社會管理創新后的變化,村“樂和協會”會長陳孝梅有很多話要說。
2010年12月28日,三寶村“樂和協會”誕生。由11人組成的 “樂和協會”成員走村進院,宣講起樂和治理、樂和人居、樂和生計、樂和養生、樂和禮義等“五個樂和”和不亂吐、撿垃圾;有禮貌、種花草;學太極拳、練養身操;產良品、創綠標;公益榜,樂和謠等10件事。
“沒有雜念和好的班子,無私奉獻的村官”、“減少雜音的機制,好的管理,民主法治的亮點”更是三寶村的新三寶。
群眾工作部:專為群眾設立的部門
群眾工作一直都是各級各部門工作的重心,應該說有不少參與群眾工作的部門與人員。以信訪機構為例、黨委政府設立了,人大也設立了,法院也有這樣的機構。但是,群眾到進門找人的時候,卻在進哪家門,找哪一個人的問題上犯迷糊了。
在這個問題上,巫溪可謂先想一步,先跑一程。群眾訴求“只進一家門,只找一個人”,2010年6月30日,重慶市編委批復巫溪,成立了全市首家縣委群眾工作部。
通過不斷的探索、總結,逐漸形成了現有的 “五三三”大群眾工作體制。即行使“整合群眾工作資源、聯系和管理社會組織、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督查群眾工作落實和調研政策方法”五項職能。
五項職能是通過民眾聯絡中心、民意調查中心和民眾服務中心三個中心,以及縣委群眾工作部、鄉鎮群眾工作站和村(社區)民眾工作室三級群眾工作網絡實施。群工部又在上磺鎮羊橋村和文峰鎮三寶村進行試點,通過培育和管理樂和協會加強自治基礎,讓群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又通過樂和鄉村建設聯席會搭建共治平臺,讓“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大家做”,再通過建立規章制度,讓“所有的事情依法做”。
這種新的社會管理模式激發了群眾中的參與熱情,原來村支兩委的重負,得到群眾的分擔;而互動參與的管理,也將群眾監督落到實處,改善了干群關系。
自巫溪縣委群眾工作部成立后,已經受理群眾各類訴求2678件次,7159人次,比2009年同期分別下降9.5%,11.3%;解決信訪積案和突出問題51件。
樂和家園:巫溪的新農村模式
自去年9月,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曉義的團隊帶著五個樂和來到巫溪上磺羊橋村。
五個樂和,每一個內容打頭的字都是“樂”。沒有高深文化的群眾這樣理解,建設樂和家園就是要讓大家變得快樂。生產是快樂的,管理是快樂的,居住環境讓人向往,身心健康向上,文明知禮。這樣的家園,其實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脈相承,是巫溪模式的新農村。
其實,在巫溪,還有一種樂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那就是干群關系的無縫融合。
漫灘路地處巫溪縣老城區大寧河畔,寬15米,長近2公里,是2007年巫溪縣委、縣政府在“四城”同創活動整治老城臟、亂、差過程中,為老百姓打造的休閑散步的濱河長廊,它因此被老百姓稱為“民心路” 、“連心路”。
在這里,經常能夠看到群眾和縣官們一起讀經典、唱紅歌,打太極,中秋節跟大家一起賞月。時間長了,縣委書記鄭向東成了百姓眼里的常客。大家與縣委書記為某個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根本沒有了心與心的隔離。
巫溪縣以民生為導向,創新基層社會管理的典型經驗,不僅得到中央、重慶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肯定。在2010年7月和12月先后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城市化論壇”以及“第四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贏得國內眾多專家好評,稱巫溪的社會建設管理創新案例為“巫溪樣本”,公認在全國都能產生指導作用。
總結巫溪的全新之路,有幾點值得重視:巫溪黨委政府一方面強化領導和管理責任,轉變職能,執政順應潮流;另一方面提升群眾的主人地位,公眾參與,發展面向人人;第三重視精神家園的構建,弘揚美德,引領文明鄉風;第四是嚴守生態底線,科學取舍,打造人居典范;第五是積極主動縱深開放,放眼全國,尋求利益合作。不但讓“包容性治理”成為領導干部的共識與自覺,而且以群眾幸福為出發點與歸宿,勾畫了 “個群和諧、義利和諧、身心和諧、人境和諧”的 “樂和家園”平民夢想。有專家說,總書記的三個“最大限度”和重慶市“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在巫溪縣得以充分詮釋。幸福正在從巫溪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