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實現連續7年增產,基本農產品的供應出現重要轉機。但是,總體來看,我國糧食生產仍然處于產不足需的狀態,絕不能因為近年的糧食增產而放松警惕。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我們認為,要確保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必須立足國情,立足長遠,主動適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戰略考慮。
自求平衡戰略:谷物必須走自求平衡道路在現有土地產出能力滿足農產品自我供需平衡難度不斷加大的現實背景下,我國對哪些農產品必須立足國內生產、哪些農產品要利用國外資源解決,確實需要進行戰略抉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肉、禽、蛋、奶、水產品、蔬菜等品種的供需基本能夠實現平衡,矛盾的焦點在于谷物和豆類。
近年多次發生的限制糧食出口和國際糧價大漲的事實表明,對我國這樣的糧食消費大國來說,絕對不能依賴進口貿易滿足基本糧食供應,否則糧食供應問題隨時將轉為國家安全問題。在世界農產品供求緊張的情況下,谷物產品是最容易列入各國政府實施貿易管制甚至禁止貿易的產品。
盡管大豆是非常重要的大宗農產品,但由于大豆的單產水平大大低于谷物,而且豆油需求具有較強的替代性,從營養和能量供應的角度來看,自我滿足的迫切性相對要低一些。在這樣的基本格局下,在谷物和大豆之間,我國只能走谷物自求平衡的道路,優先滿足谷物的自我平衡。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挖掘各種潛力,提高油料的供應能力。
國內外統籌戰略: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內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給與國際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大量農產品出口,也為優化我國農業結構、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經歷多年磨礪以后,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能力得到明顯加強。在糧食領域,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重點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提高在國際市場的貿易話語權。作為大買家,我國對市場的影響非常大。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大豆、食用植物油等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但尚未與出口國建立比較穩定牢靠的合作關系,進口渠道主要掌握在國際商家手上,我國在大宗農產品定價方面也幾乎沒有發言權。牢牢把握貿易主導權、提高貿易話語權,對穩定我國進口來源、降低進口成本具有重大意義。
二是通過“走出去”增加世界市場供給。從長期來看,南美洲、非洲、部分周邊鄰國的糧食生產潛力較大。作為一個農產品進口大國,與友好國家合作開發農業,具有長遠和重大的意義。因此,我國應在國際農業技術合作、建立境外糧食生產基地方面邁出歷史性新步伐,積極參與國際糧食生產供應新秩序的構建。由于糧食生產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在“走出去”方面需要有長期戰略考慮。要抓住我國外匯儲備充足的時機,大量增加海外農業投資。
收益提高戰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關鍵目前,如果將勞動力成本計算在內,我國糧食生產的成本利潤率水平較低,對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不利。根據江西省的調查,種植早稻每工日收入20~25元,而外出務工收入一般每天至少50元,種糧收入比務工收入要低50%以上。由于經營規模偏小,普通糧農的種糧凈利潤水平也比較低。農民外出打工一兩個月,通常就能獲得種糧一年的收入。2004年以后,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從事種植業生產給予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農業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補等,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政策之所以能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取得明顯效果,根本的原因在于提高了農業的成本利潤率,確保糧農能夠獲得必要的絕對凈利潤。從長遠看,必須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糧食生產才能得到穩定發展。
基礎提升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前提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的余地已經很小,要實現糧食增產,關鍵在于提高單產。從我國自然條件來看,在改善糧食生產條件,為提高單產水平和總體生產能力奠定基礎方面有大量文章可做。其中潛力最大的為四個方面:一是農田水利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不僅可以大大改善灌溉條件,而且可以減少洪澇災害。二是加快農業機械化水平。只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糧食生產發展才具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三是加快建設現代種業。要將提高種業國際競爭力作為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重點,為促進糧食生產發展提供保障。四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如何形成既能保障農戶權益、發揮分散經營積極性,又能有效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降低農戶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的良性局面,至今尚未真正破題。而其中關鍵的問題,就在于社會化服務體系沒有健全起來。要將加快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健全公益性服務體系、鼓勵經營性服務主體發展作為發展糧食生產、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