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涵表示,今年清華已啟動近十年錄取的清華學生生源結構狀況調查,包括學生的生源地。數據顯示,今年清華所錄取的新生來自全國近1200所中學,其中縣級中學300余所,縣級以下中學學生近500人,只占清華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8月19日《新京報》)
最近關于“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討論頗多,直接原因則是本月初有報道稱,北大清華的農村生源所占比重連續多年下滑,2010年清華新生中來自農村的僅占17%,而當年高考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當然,這些數據也相繼得到了北大清華的印證。面對如此局面,很多評論家乃至教育家指出“寒門難出貴子是城鄉教育資源配長期分配不公所致”,進而推出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說實話,對于類似觀點我一直持“反正我不信”之態度,理由很簡單:“寒門再難出貴子”很可疑如果我們連此現象的真實性都搞不清楚,就紛紛去推測“寒門再難出貴子”之原因,只能是讓人貽笑大方。
首先,是否只有清華北大學子才可以代表“貴子”?我承認能考上清華北大者的莘莘學子都了不起,但問題在于,中國的高校有上千所,農村學子考不上清華北大,考上了其他大學就不該被視為“貴子”了嗎?如果說該“一視同仁”,那么可疑之處則在于,清華北大的農村生源持續下降,是否就能代表中國高校農村生源的整體下降呢?事實上,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農村學生也罷,城市學生也好,上大學的機會都大為上升。筆者就來自農村,以前農村要是出個大學生那還真不得了,現在呢,隨便問問,很多農村娃都讀大學了。我甚至敢斷言,現在農村孩子出現大學生的比例比原先肯定上升了,此語境下,何來“寒門難出貴子”?
其次,高校農村生源的連續下降,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城市化率的持續上升。既然都說數據會說話,這里也不妨擺出數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顯示,1978年我國城市化率僅為17.92%,2000年為36%,2010年11月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這一數據為49.68%;而根據聯合國的估測,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72.9%。很明顯,這一數據的持續上升則意味著農村人口的持續下降。也正因如此,北大清華當年高考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有什么奇怪的呢?當年農村人口的絕對數量占了大頭,就算你想不錄取農村生源也難。反之,隨著城市化的迅速推進,農村生源肯定還會下降,但這種因為身份變遷而帶來的變化,與“寒門難出貴子”顯然扯不上多大聯系。
最后,我并不否認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現實,也不否認階層有固化趨勢,我只是想說,農村生源減少并不見得就一定是壞事,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城市化進城,以及公民身份的變遷。我們不妨反過來考慮,如果說“寒門難再出貴子”的結論成立的話,那豈不是證明這些年,黨和政府在促進農村發展上的作用還不如以前了?這個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綜上三點,以高校農村生源的下降去推測“寒門難再出貴子”,顯為偏頗、草率,大有犯下“簡化論”意味。與其刻意將農村和城市對立起來看待,不如從整體的社會層面去關注中國的分配問題,要知道,城市里也有很多“城市寒門”,他們相當部分正是從農村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