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公開承認這一發現的是英國首相卡梅倫。他對媒體抱怨說:那些年輕人在街上打砸搶燒,還面帶笑容,完全是不負責任的病態,完全是缺少管教、缺乏教養、沒有道德的行為。盡管卡梅倫的言論被英國媒體解讀成涉嫌轉移公眾注意力、回避政府責任,但是,英國輿論仍然認為,騷亂的確暴露出英國基礎教育的某些嚴重弊病。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教育缺失使倫敦這座“紳士之都”變成了“劫匪之城”。
英國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也看到了英國教育需要擔負的責任,他表示,貧窮和弱勢地位不能成為制造騷亂的理由,道德感和價值觀問題才是引發騷亂的根本原因。他強調紀律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認為英國學校應當“重建校園秩序”,“老師要有更多的權力處置學生的不當行為”,“司法制度也完全支持教師對學生行使管教權”。
英國輿論指出,暴力騷亂事件反映出的絕不是某個階層青年的問題,而是整整一代英倫青少年面臨的困境。英國《每日郵報》特別指出,騷亂并不源于窮人。參加打砸搶燒的不僅是“貧困、受到社會排擠的青年”,富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子女也加入了劫掠者的陣營。事實上,騷亂者中包括了各種家庭出身、不同職業身份的年輕人,他們中有在校學生,有學校助教,甚至還有演員和士兵。他們的年齡也相差懸殊,從10歲的娃娃到已近而立之年的父親。年輕人在騷亂中的行為也相當不可思議。他們不僅可以坦然自若地打劫,而且還敢在互聯網上炫耀自己的犯罪照片和搶劫來的“戰利品”。針對這種現象,英國社會心理學家指出,暴徒似乎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有何不妥,他們或許以為這并不是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公民財產和生命安全的犯罪行為。對他們來說,騷亂更像是賽場、狂歡、游戲或是聚會。
即使是到了法庭上,年輕暴徒們的臉上仍舊掛著吊兒郎當、滿不在乎的神情;即使是面對攝像機鏡頭,參加騷亂的女孩也敢于滿懷豪情地宣稱“我們也可以隨心所欲”;即使是明知自己在犯罪,15歲的蒙面少年仍然會得意地叫囂“他們不敢碰我,我只是個小孩,根本不用介意在街上的惡行有什么后果”。當英國民眾從電視畫面上看到這一切時,他們會怎樣評說“民主國家”完美無缺的教育體系!?又會如何感嘆“民主制度”下完美無瑕的教育成果!?孩子們的法制觀念、道德底線哪里去了?年輕人怎么會絲毫不講公民意識、是非觀念和社會責任?是誰給了他們如此“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學校生活?又是誰讓他們學會了如此肆無忌憚、厚顏無恥、漠視罪責?被電視畫面驚呆的英國民眾有權將矛頭對準學校、社區和政府的公共政策。
教育出了問題,學校、家長、社區都脫不了干系,政府和議會更要負責。眾所周知,面對財政赤字不斷創下新高的困局,英國政府首先拿教育開刀,減少教育經費,關停社區圖書館,調高學費兩倍——如此昏庸無道的執政思路怎能不造成教育的貧困。英國知識界認為,透過昂貴的教育,公眾看到的是政府及社會精英對教育的冷漠態度和對社會中下層的忽視。教育的商業化造成了學生理想、信仰、道德感及榮譽感的缺失。在過度商業化的教育理念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嬗變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怪物。英國資深記者、作家馬克斯·黑斯廷斯指出:“英國多年來的教條自由主義培養了一批不明是非、沒有文化、為福利所供養、以殘暴為時尚的年輕一代”,“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電子游戲、街頭暴力和毒品犯罪之中”。
按照英國社會學家的說法,英國社會對教育失控負有責任。過分強調尊重青少年的個人自由,過分縱容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行為方式,必定會造成他們隨心所欲、“盲目跟隨犯罪”的惡果。英國騷亂再次證明,任何教育理念都不可輕視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家庭要培育學生的道德觀念,國家和社會則要為保障道德和法治教育擔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