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嬰兒車指數”來測“城市病”
時間:2011-08-15 10:32:57
來源:新聞晚報 作者:唐衛毅
2010年11月25日, 《人民日報》刊發長篇文章,指出 “城市病”集中暴發,離 “宜居”越來越遠;但“城市病”并非不可治理,應盡早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改變城市發展 “指揮棒”,不妨設置“嬰兒車指數”。
何謂“城市病”?通俗地講,“城市病”就是指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銳。而城市迅速的發展,往往超出社會資源的承受力,導致各種“城市病”的出現并日益加劇,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嚴重、衛生狀況惡化等。比如,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由于人口過度聚集,人們活動強度均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從而導致出現了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等諸多“城市病”,離“宜居”越來越遠。
其實,早在數年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城市病”的來臨,看到了“城市病”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并且已經嘗到了“城市病”帶來的各種“滋味”。比如,住房緊張,大多數人為了在城市謀得一席之地,不得不被動成為“房奴”;交通擁堵,出行所用交通時間越來越長,馬路上的消耗越來越多;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等,也使得生活幸福感下降。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一些大城市一度出現“垃圾圍城”的景象,更讓人們體會到了“城市病”的厲害。
按照物質不滅定律,人類消耗多少物質,就會產生多少 “新”的物質,而這些新的物質,絕大多數屬于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越多, “城市病”就越厲害,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這是 “城市病”的核心問題,也是困擾城市向 “宜居城市”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面對 “城市病”,我們該如何應對?是學習借鑒國外醫治城市病的經驗,還是結合中國的實際,創造性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解決 “城市病”的道路,是迫切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深入探究的大問題。
目前,相關專家、智囊都在積極出謀劃策,為緩解“城市病”開藥方。而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沈曉蘇的一個看法格外引人關注,他認為宜居城市應該是一個 “嬰兒車能在街頭任意出現”的城市。因為,嬰兒車能不能上街,其后邊包括相關設施是否無障礙、道路是否暢通無阻、空氣是否足夠清新、市民是否有休閑的時間和空間。按照這個城市宜居“標準”,我們許多大中城市都已經不達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恐怕非一日之功,將需要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
筆者以為,我們不敢奢望“嬰兒車能在街上任意出現”的目標能夠盡快得以實現,但是這個目標,應當成為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城市管理者所應積極追尋的職業理想和奮斗目標。不然,隨著患上“城市病”的城市越來越多,隨著一些大中城市的“城市病”越來越嚴重,我們豈不是將更加難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