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長沙、武漢、北京之后,成都被網友晉升為“第四水城”。(6月5日《四川日報》)
說起“水城”,人們自然想到意大利城市威尼斯,但威尼斯的“水城”是威尼斯的“特色”和“驕傲”。而我們所說的長沙、武漢、北京、成都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城”,以及到這些地方去“看海”,既具有調侃意味,更多的是反映人們對“內澇”的擔憂。
暴雨是自然現象,我們不能阻止只能預防。如何預防“內澇”,筆者認為,一要抓規劃和建設,二要抓管理和維護,三要抓市民良好習慣的養成。
100多年前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而今,“城市的良心”遭遇嚴峻考驗,在上述“水城”完全變成了“沒良心”。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驗證一個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雨后,如果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先進城市。如何成為“先進城市”,在規劃和建設方面有三個范本:
一是德國人的設計理念和態度。100多年前,德國人在占領青島期間,設計了當時在中國尚屬新鮮事物的現代排水系統,有很多路段的管道一直沿用到現在,其中雨、污水分流的模式即使到今天也還有很多城市沒能做到。
二是法國巴黎的下水道建設。巴黎的下水道系統總長2347公里,規模舉世矚目,建于地面以下50米,縱橫交錯,歷經數百年依然完好。而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專門設計了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管理也十分方便。不僅有利于快速排水,而且有利于電力、通訊設施線路的布局。
三是江西贛州市至今發揮作用的宋代福壽溝城市排水系統。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今天仍承擔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有專家評價,以現在集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認為贛州福壽溝對現代城市排水系統的啟示:一是尊重自然,因勢利導;二是以民為本,把排水設施、池塘納入城市排水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
排水系統要規劃和建設好,還要管理和維護好。成都曹家巷這次受淹,成都市排水設施管理處有關工作人員坦誠,平時疏于維護,有些地方塌陷了,致使排水不暢;就在最近,德國人還來信提醒青島,有些建筑的零件該換了。我們在感嘆德國人嚴謹的同時,還應該反思在城市的管理和維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預防“內澇”,市民養成良好習慣必不可少。這次成都遭遇水災的三個“重災區”中,就有兩個“重災區”存在殘渣堵塞管道的問題。一個是三友路。成都市排水設施管理處有關人士介紹,三友路的管道由于管徑小,又被大量污泥和殘渣堵塞,水根本無法暢通排放,這是三友路“水漫金山”的主要原因。二個是曹家巷。已在曹家巷住了10多年的市民胡文金說:“下水道沒有及時疏通,下雨時自然排水不暢。”
一場強降雨,暴露出一系列“城市病”,也暴露出市民亂扔垃圾等陋習。預防“內澇”,必須一手治理“城市病”,一手治理市民陋習。只有兩手抓,才可能盡量避免“內澇”和將“內澇”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