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城市病流行何時休?
時間:2011-08-14 14:19:36  來源:南風窗  作者:張墨寧  

    北京,地鐵五號線的首站天通苑北,烏壓壓的人群排著長隊正在限流欄內一步一步地挪動,列車開過來時,隊伍的前端一陣騷動,車門像漩渦的中心,將人群裹挾進去,旋即關閉,此后每經過一站,都有早已排好的長隊翹首期盼,被塞滿的車廂只能再容納少數幸運沖在前面的人,然后飛速馳過,留下一雙雙無奈和焦急的眼神,等待下一趟車的到來。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班前的半小時,到了晚高峰,同樣的場景會再次上演,只不過以相反的方向進行。地下的公共交通重負與地上的私人汽車擁堵疊加,成為“首堵”最鮮明的特征。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正在形成中心效應,向二三線城市蔓延,杭州、合肥、蘭州等地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交通頑疾。隨著城市外延的不斷擴大,擁擠的交通作為顯現問題,勾連出環境污染、水資源匱乏、看病難、高房價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共同構成了城市病。
  
  蒙上陰影的城市
  根據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06~2010中國城市價值報告》,六大“城市病”正給中國城市的和諧、均衡與可持續發展帶來潛在風險:人口無序集聚、能源資源緊張、生態環境惡化、交通擁堵嚴重、房價居高不下、社會矛盾日益加劇。
  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中國的城市人口正在以每年1800萬的速度增長。人口從內地流向沿海、農村流向城市、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特別是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都市聚集。大量人口向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集中,使城鎮住房需求持續增加,高房價問題日益突出。發展失衡令中國城鄉結構、就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發生了新變化,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階層流動通道被嚴重堵塞。
  城市中的現代生活方式、職業機遇和發展空間令無數人趨之若鶩,但現在這種文明和便利所產生的價值卻正在被各種問題纏繞的病態所侵蝕,從而漸漸失去魅力和光彩,人們生活在城市之中,卻不得不跳出“圍城”,尋找新的幸福所在。田園成為都市人的精神依歸,鄉村生活變得更有感召力,拋離都市的喧囂、驅車郊外親近自然已經開始成為城市生活的補充和疏導。當城市只是一個住所,而不是家園時,城市病的治理已經不容緩解。
  剛剛結束的“兩會”上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公共交通單獨成節,并制定了城市病的治理方向。綱要提出要“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市病’”。毫無疑問,城市病已經成為解決社會問題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礙,將是未來5年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
  病灶尤為嚴重的特大城市也早已使出各自的招數,辦法不外乎兩種,一方面是“疏”,即改變城市形態和產業格局,將城市中心的功能分散,轉移到周邊區域。另一方面是“堵”,調控手段直指人多和車多兩大問題。2010年12月,北京宣布實施交通治堵新政。上海則采用拍賣車牌的方法。2011年2月,上海車牌拍賣均價和最低價雙雙突破了4.4萬元。一塊不足半平方米的鐵牌卻價值四五萬元,被戲稱為世界上“最貴的鐵皮”。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中,北京、上海和廣州分別借助奧運會、世博會和亞運會改變城市形象,使公共交通等問題有所緩解。“舉辦大型盛會對城市設施的改進作用是很明顯的,以上海為例,上海世博會組織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地鐵、軌道建設,上海地鐵現在已經建成了400多公里的運營網絡,比原計劃提前了10~15年,已經位居世界大城市的前端,北京的環境整治也是因為奧運會而改觀的。”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說。然而國際盛事并不能一攬子解決所有的問題,人口擴張的速度和日益嚴重的交通壓力使城市功能的改造顯得力不從心。
  
  城市擴張背后的規劃之失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城市化快速提升期的階段,經濟產業在轉型,整個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城市聚集人口和產業的能力的確非常強,原來的基礎設施等條件已經不適應了。”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崇蘭說,他認為,在當前階段下,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人均GDP在1萬美元左右的城市,必然會出現擁擠的狀態,從而無可避免地面臨西方國家工業化時期的城市問題。19世紀末前后,英國城市人口急劇膨脹,造成住房短缺,貧民窟比比皆是,公共衛生設施奇缺,使空氣及水源嚴重污染,同時,就業競爭激烈、工人處境艱難,犯罪率居高不下。而拉美地區在20世紀中葉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后,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化水平甚至超過發達國家,出現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發展速度的“過度城市化”。
  “現在看來我們回避不了西方走過的路,汽車文明帶來的問題越來越顯現。”李迅說。他認為中國的發展方式向西方文明尤其是美國式的線性發展模式看齊是中國城市病的癥結所在。中國也日益同美國一樣,成為架在“車輪”上的國家。據公安部交管局2010年末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99億輛,其中汽車8500多萬輛,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均達到世界第一,全國667個城市中,約有2/3的城市交通在高峰時段出現擁堵。
  以GDP為導向的城市規劃,是不均衡的人口分布和激增的汽車數量之外的另一癥結。與巴黎、東京和香港等城市相比,中國的城市密度并不算高,但是不合理的社區設計使人口密集的效應被放大。“現在咱們居住區的設計幾乎全是一個模式,北京天通苑、回龍觀全是按照一個模式設計的,那就是‘臥城’,幾十萬人口集中在一個社區,他們只能選擇同一條道路上班,早上全部出去,晚上再全部回來。”傅崇蘭說,這種鐘擺式的生活方式使人口在城市內大范圍地集中流動。
  在中國,大城市集中了過多的功能,而周邊區域并不發達,所以無法承擔分散功能的作用。而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紐約即是以曼哈頓為頂端,下面是10幾個小城市,人口只有10幾萬,圓錐形的模式將一個大城市變成了大都市區。倫敦、東京和巴黎都無一例外遵循了這一模式。“北京曾采取過兩個措施,一個是建綠化帶,一個是建衛星城,但都沒有起到較大作用。”傅崇蘭說。
  治理大城市病,無論是改變城市形態還是用行政手段調節人口和車輛,在傅崇蘭看來,都遠遠不夠。他特別提出了大倫敦規劃的可借鑒性,倫敦在工業化過程中所做的規劃,首先提出的是“城市復興、鄰里重建、社區行動、民主參與”。“這16個字要比限車有效得多,要讓老百姓動起來,讓大家共同維護交通。”傅崇蘭說,城市病的解決不能丟掉社會力量。
  李迅亦表示,大城市的磁力太強,應該形成反磁力點,即分散功能,在周邊區域形成城市副中心。這一點在“十二五”綱要中也得到了體現,綱要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發揮縣城的作用
  當大城市遭受病痛時,二三線城市也不可避免地被“感染”,城市中的大拆大建日益拖累著居民的身心健康,越多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堵城”的行列、無法承受的高房價不再是大城市的獨有特征。而與大城市不同的是,二三線城市的免疫系統卻更為羸弱。一個方便、快捷、便宜的公交系統尚未形成,而私家車隊伍的膨脹速度卻日盛一日。據汽研中心汽車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高和生介紹,“2009~2010年,國內一線汽車消費數量在全國市場中的總體份額逐年下降,二三線市場卻呈現出比較旺盛的態勢。由于人口基數龐大,人均汽車保有量低,二三線城市將成為國內車市未來主要的增量市場。”
  此外,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偏低,使中小城市有城市之名,而缺城市之實。功能不完善、吸引力較弱。根據2010年發布的《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截至目前,中小城市城鎮化率僅為30.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6.6%。
  “中國的城鎮化有一個特點就是半城市化,也叫候鳥式的城鎮化,農民工在這個城市生活不了,他們只是在這個城市打工,在老家有房子和地,他們在城市中沒有歸屬感,不認可這個城市,居住和消費都不在這個城市,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李迅表示,現在有1億多人口在城鄉間流動,他們的穩定可能要到城鎮化率較高的時候才能完成。
  傅崇蘭認為,城市的發展有集約發展型和分散發展型兩種,特大城市走的是集約型發展的模式,就是聚集人口和產業。中小城市可以走集約型發展的道路,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同時也要分散地發展縣市級和縣級區劃行政單位。“中國目前有縣級單位2800多個,縣城是一個縣域的經濟文化發展中心,這部分發展起來就能夠帶動城鎮化的發展。”傅崇蘭說。
  對于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性,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也認為這才是長久之計,他說:“城鎮化的最終載體是縣,縣應該在城鎮化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未來縣域經濟能夠發展起來,將是城市化成功的重要標志。”
  縣城規模不大、人口不多、基本設施具備,沒有城市中緊密排列的樓群和路面上往來穿梭的車輛,也沒有華燈結彩的人造夜空和濃重的消費主義氣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可以使用最簡便的交通工具上班、在自己的家里享受午餐,而不是用一份盒飯果腹。2010年底評選出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除了杭州、成都、長沙、昆明等素以環境優美、生活環境閑適聞名的城市之外,江陰、宜興、長沙縣、余姚、滕州等縣級市也入選,成為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們心向往之的樂土。
  
  生態城市是出路嗎?
  被困擾的城市開始紛紛尋找出路,試圖擺脫工業文明的窠臼,進入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加入“幸福之城”的行列,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態城市被認為應該保持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生態城市是個美好的理想,盡管目前有很多城市斥巨資打造所謂的生態城市,但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城市真正可以稱為生態城市。”李迅說。
  “何祚庥院士也有這樣一個觀點,認為在未來30年,生態城市在中國免談。但我們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李迅說,“以供暖的計量為例,北方的供熱面積建筑量占了全國的10%,但是消耗的能量占了40%,供暖系統是不可控的、無論需不需要,整個冬季都開著,而且不是像用電用水一樣,根據使用的多少來收費,所以我們要進行改造,就是安裝一個表和閥門,用多少算多少,用很低的成本一下就可以節能30%。”在李迅看來,細節的改變就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當宏大的目標被真正人性化的考慮所取代時,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