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各位專家學者、同志們:
今天省文明辦和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在這里召開珠三角文明城市群研討會,剛才各位專家學者和珠三角九市文明辦主任作了很好的發言,思路開闊,觀點鮮明,見解深刻,聽后令人深受啟發。下面,我談幾點意見。
一、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的緣起和背景
1、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的提起。隨著珠三角城市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省委省政府出臺并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 -2020)》。同時,我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深圳、惠州、東莞、中山4個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廣州、珠海、江門、肇慶、茂名5個市獲得“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在這種背景和條件下,我們打算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深入實施為契機,以我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啟動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推動創建工作從點到群拓展,實現區域文明整體協調發展,積極探索城市文明新形態。我們的設想是,在珠三角地區以構建區域一體文明為目標,按照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原則,推動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文化發展、居民素質“六個一體化”,打造具有“高效能的基礎設施、高水平的管理體系、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高效率的分工合作、高品味的都市文化”的文明城市群。特別是在近期加快推進集環保、運動、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綠道建設,建成連接區域—城市—社區的三級綠道網;致力打造具有時代氣息、嶺南特色的珠江文化帶;著力構建以文明鎮為節點、以現代文明村(居)為依托的創建縱貫線。前不久,我們將這一設想向省委作了匯報,受到省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汪洋同志批示:“文明城市群建設是推進珠三角一體化建設的又一重要平臺,希將這一有特色的工作抓出成效來”。我們召開今天的研討會,就是想在理論上先進行探討,作一些可行性研究,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提供理論指引。
2、國內外城市群的發展現狀 。我們現在所說的文明城市群是在國外城市群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群”的概念是由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區域”。當今世界有五大城市群,即大紐約城市群、美加大湖城市群、大東京城市群、英國城市群、西北歐城市群,代表了其本國同時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巔峰力量。都市群經濟總量占其本國的百分比,美國三大城市群為67%,日本大東京區大阪區占為70%。 中國有三大城市群,分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塘城市群。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整個中國經濟總量的40%。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廣州、佛山、江門、深圳、惠州、肇慶、珠海、東莞、中山9個市。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除珠三角9市之外,還包括香港、澳門,共11個市。
二、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珠三角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打造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之一斯蒂格利茨認為新世紀中國將面臨三大挑戰,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城市化問題。目前珠三角城市化發展正進入一個關鍵歷史時期。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在全國三大城市群中位列第一,區域內土地開發程度高,城市耕地規模小。在勞動力構成方面,外來勞動人口為所有城市群之最。城市群的突出特點是人均指標排名較高,其中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余額、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等排名均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對外貿易規模與效益僅次于長三角城市群,吸納的外資占全國近1/6,體現出強勁的經濟開放競爭力;非農產業比重高,位列第一;香港與深圳是組合城市,地理上香港為金融和物流中心,深圳為金融和物流次中心,東莞是華南地區制造業最具規模的集中地。深圳、東莞為高新技術產業制造基地。隨著珠三角城市群延伸為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城市群, 實力進一步增強,2009年位居全國第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現代城市發展理論認為,城市化水平達到50%以后,“內涵提升”必須取代“數量趕超”。珠三角城市化進程是很快,有關數據認為超過70%。但主要是經濟和物質層面的,就精神文化層面而言,明顯滯后,許多地方出現了見物不見人的現象。整個珠三角區域包括人的思想觀念、教育發展水平、人的文化素養等均跟不上城市化的進程,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謀先事則昌”,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創建文明城市群這一載體,大力提升人的文明素養,提升整個珠三角地區文化軟實力,以適應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需要。
2、是提升廣東整體文明水平的要求。城市群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巨大引擎。大紐約城市群僅占美國版圖1/918的面積,卻聚集了全美1/11的人口,占去了美國公司500強的1/3,占美國經濟總量的67%,對美國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牽引帶動作用。就我省而言,珠三角城市群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同樣起了很好的龍頭帶動作用。但是不容否認的是,還存在城鄉文明發展不平衡和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就城鄉比較而言,城市比農村發展進程快、水平高。農村則相對來說較為滯后,社會文明程度低一點。如農村的農村公共設施和環境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建設無序,臟亂差現象突出,等等。就區域比較而言,珠三角發展較快,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則相對來說較慢,屬于欠發達地區。所謂“最富的在廣東,最窮的也在廣東”,說的就是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破解這些難題,要求我們加強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使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全面鋪開,形成更強大的集聚效應和影響力,用城市文明輻射、滲透、影響農村和欠發達地區,逐漸改變這些地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改變這些地方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等等,從而提升整個廣東的文明水平,樹立廣東的文明形象。
3、是資源整合的必然要求。由于受思想觀念、體制和管理方式的束縛,珠三角一些市曾經各自為政,沒有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進行科學定位,相距不遠的廣州、深圳、東莞、珠海,就曾先后提出要建中心城市,造成許多大型基礎設施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一些市產業結構雷同率達60%以上,城市群的規模效應減弱。近年來,珠三角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加快了城市發展的合作和互補發展。已經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特別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項目進入“收官”階段,珠三角9個城市有望很快形成以廣州為中心、1小時內到達的“生活圈”。創建文明城市群,就是要進一步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使各市樹立珠三角整體意識、區域意識;就是要抓好珠三角城市群的整體規劃,明確每個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推動各城市互補協調發展,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領域搭建合作平臺;就是要對整個區域土地、交通、信息、文化體育設施、污水治理等進行重新整合,使之迸發出新的活力;就是要使城市群內部通過人力資源合作、信息資源共享、城市居民公共服務融合等舉措,加速鋪就人流、信息流“一體化”的高速公路,推進區域發展,提升區域文明。
4、是提升珠三角綜合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及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城市在群里的分工越來越明細,城市的競爭力不再僅僅是城市之間的單打獨斗和個體比拼,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城市所在區域的整體實力。一個區域內的城市,要想在發展中獲得超出地位,必須凝聚整個區域的城市力量才能在競爭和發展中取勝。目前,世界各大城市都在尋求城市地區整體協調發展,通過匯集區域的整體力量來增強其在國際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和控制能力。單一的惡性的競爭讓位于競爭中求合作、合作中有競爭的“柔性競爭”,城市之間的“竟融”或“竟合”是目前的潮流。從世界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區域性貿易組織和協議。在國際城市群融合風起云涌、競合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形勢下,也把珠三角城市城推到了融合的確良風口浪尖上。特別是近兩年來金融危機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城市之間彼此合作,才可以共同制勝。創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就是要讓珠三角不同的城市形成提升區域整體文明的共識,走上融城之旅,發揮各自優勢,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互補發展,打造一個相互支撐、互相協作的城市群體,從而提高珠三角城市群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綜合競爭力。
三、珠三角城市群面臨的新問題。
珠三角城市群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人文精神的問題。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精神狀態、道德追求等有所弱化,面臨如何進一步建設好精神家園的問題。二是城市景觀的問題。城市建設出現千篇一律的雷同現象,沒有特色和魅力,缺乏文化個性、文化特質和文化品味。三是生態環境的問題。大氣、土質、水等污染嚴重,引發系列社會問題。四是城鄉差距問題。珠三角城鄉差距比較大,農村基礎設施、教育、衛生、文化以及社會保障等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后。
四、突出重點,扎實推進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
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的目標是:城市建設一體化發展,規劃布局、基礎設施等共建共享;城市建設文化品位高,空間景觀特色個性凸現;農村建設社區化,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達;市民文明素質高,人文形象良好;城鄉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商宜業;人文關懷氣息濃郁,關愛互助氛圍濃厚。
打造珠三角文明城市群,要著重抓好“六大工程”。
1、以提升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為核心的精神家園建設工程。人是城市的主體,市民的精神生活、道德文化修養決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建設文明城市群,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市民的人文精神,提升市民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養不高,物質文明再發達,也不能算文明城市群。一是要培育公民意識。要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培育公民的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科學理性意識、生態意識、終身學習意識等,最關鍵的就是培育公民的責任意識,促進農民向市民、向公民轉變。二是提高市民的道德素養。實施“公益慈善”工程,大力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強化人們的慈善意識,使珠三角人不但物質富有,而且精神也富有,樂善好施,關心公益。實施“形象塑造”工程,加強誠信建設,強化市民的誠信意識,改變珠三角一些地方的人頭腦靈活、會做生意,但誠信意識不強的負面形象。實施“公德養成”工程,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強化居民的公德意識,使居民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至少達到在公共場所不影響他人、不妨礙他人的最低要求,如文明駕車、文明行路等。三是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從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吸取有益的元素,構建人們的精神家園。
2、以弘揚嶺南文化特色為內容的城市文化建設工程。一是要推進珠三角文化資源共享。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立珠三角地區數字圖書館聯盟、公共圖書館聯盟、演藝聯盟等文化共建共享項目,打造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服務一體化的珠三角都市文化生活圈。二是要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要實施市民“文化興趣培養”工程,引導市民把學習、讀書、觀看文藝節目等作為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生活方式,培育市民的文化興趣、文藝愛好,改變部分市民整天無所事事,靠打牌、打麻將度日的現狀,使市民自覺摒棄頹廢、庸俗的生活方式,自覺追求高尚和美好。要繼續抓好全民讀書活動,倡導終身學習,提升居民的知識水平,擴展大眾的文化視野,提高市民的文化修養。三是要聯手打造廣府文化品牌。四是要加強珠江文化創意產業帶建設。
3、以提高珠三角美譽度和知名度為著眼點的城市形象建設工程。文明城市群的建設不是要求“千城一面”,相反,要求各城市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突出各自的特色,實現差異發展,互補發展。因為只有各城市有特色和文化品位,整個城市群才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應該是以優秀景觀為載體,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城市。像日內瓦、溫哥華、西雅圖、新加坡等世界名城市,無不散發出獨特的個性魅力。各地在城市空間景觀建設中,一是要把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展示出來。在世界博覽會上,各個國家所展覽的建筑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每個參展的國家都力圖把最能夠代表本國文化的元素和特色推銷給觀賞者。珠三角城市群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深圳具有現代和國際化的特征。穗、深代表的是嶺南、現代兩種文化和資源。廣州應重點打造國際商貿中心和國際文化中心,因為廣州有悠久的商貿業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深圳則應突出其時代特征、中國氣派、國際化特色,建設現代品位之城、和諧之城。珠海應突出山水相間、陸島相望、田城相映、綠化縈繞的海濱花園城市的特色,打造優美幸福之城。中山市則要利用孫中山和博愛這兩塊品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佛山重點突出禪城的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等等,不一而足。總之是要突出各城市文化、歷史等優勢元素,不能將城市群建設搞成千篇一律。二是要抓好城市標志性景觀建設。城市的標志性景觀,是城市文化的支點,代表了整個城市的形象。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城市標志性景觀的創立,如巴黎的凱旋門、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紐約世貿大廈、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等。這些景觀的形成有些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有些是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還有些城市特意設計建造的標志性景觀,也非常有特色,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增強了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三要特別注意景觀節點。最明顯的城市景觀節點是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的廣場或者立交橋交匯處的標志性建筑。例如莫斯科的紅場、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都是一個城市的主導景觀。對于旅游城市,交通節點也是城市景觀重要的方面。例如車站、碼頭和機場,它們起到“迎賓”的作用,給游客直接的第一印象,要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四是要加強歷史人文景觀的保護和傳承。珠三角有許多承載嶺南民俗民風的歷史文脈,有不少古鎮、古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舊城改造和旅游景點修建中,必須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保護好這些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從而進一步強化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品位。
4、以農村社區化為突破口的城鄉一體化工程。在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帶動下,珠三角農村基礎設施、教育、衛生、文化、交通以及社會保障等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與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30年的發展,給珠三角農村留下了許多破舊的工業廠房甚或是污染,而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則明顯缺失。農村文明顯然低于城市文明。要縮小這種差距,必須按照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來建設農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建設和改造。一是要明確農村社區建設的總體思路。要按照“整合資源、城鄉一體、適度超前、功能優化”的原則,把農村社區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產業園區建設、住房建設、公共服務以及社會事業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全盤考慮,整體推進,使農村社區建設既具科學性,又適度超前,經得起檢驗。二是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道路、房屋、飲用水、電氣網改造等工程,為農村社區化建設提供必要的基礎。三要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服務。該政府作為的,政府要積極承擔責任,如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等。可以市場化運作的,則按市場規則進行,如成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生產性服務、市場化便民服務等,推進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南海桂城以“產業社區”的發展模式,來推動農村向城市社區轉變,即在盡量不征用農村集體土地的情況下發展都市型產業,通過產業升級轉型的帶動,推動舊的廠房、舊的村居、舊的城鎮向新的產業形態、新的城市形態和新的生活方式轉變,使農村宜業、宜商與宜居環境共生,既發展了現代產業又保護了環境,同時使居民過上了都市的生活方式,促進了農民向市民的轉變,不失為農村社區建設的可行之路,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5、以人與自然共融共生、和諧共處為根本追求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程。目前珠三角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壓力特別大。看不見藍天是珠三角城市的共同問題。一項對珠三角九市的居民調查顯示,受訪民眾認為珠三角水環境、河流河涌污染嚴重,“灰霾天氣”、“熱島效應”等問題突出。創文明城市群,一是要抓好環境保護。從政府來講,就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環保投入,嚴格執法,嚴格管理。近期在珠三角城市圈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并建立環境損害賠償政策機制,就非常好。從企業來就是要突出抓好節能減排,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從個人來講,就是要把節約、環保理念貫徹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成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如多乘公交車,少用私家車;多用布袋子、菜籃子,少用一次性用品、少制造“白色污染”等等。二是要抓好生態建設。弘揚“天人合一”的優秀文化傳統,強化“民胞物與”的意識,把生態理念貫穿于文明城市群建設的方方面面,嚴格實施環保規劃,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當前特別要抓好綠道建設。通過構建融合生態、環保、教育和休閑等多種功能的“綠道”體系,逐步形成聯系城市之間、城鄉村之間的綠色開敞空間和網絡,構筑區域生態安全網絡,防止城市無序蔓延,同時優化城鄉生態格局與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健康、休閑的空間。紐約在曼哈頓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了3.4平方公里中央公園,受到世人的廣為贊譽為。珠三角一些市已開始實施“綠道”建設,從城市到鄉村,串起了一道道綠色屏障,并在“綠道”里面建設了五十多公里相連接的自行車道,使這些“綠道”成為城鄉居民享受生態、休閑健身、回歸自然的公共設施,效果很好。各地要積極探索區域綠地規劃工作,營造綠色開敞空間,有條件的城市要實現居民出門500米之內就有一個公共綠地活動空間。
6、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為重點的文明行為提升工程。改變人的衣食住行,改進居民的生活方式是提升珠三角各市文明的有效舉措。主要有兩項工作,一是住的方面,要加強嶺南新民居建設。今年以來,省文明辦與省建設廳聯合開展嶺南新民居建設,舉辦農村住宅設計大賽,征集評選出一批優秀設計圖紙。下一步,我們將準備在廣州、珠海等地開展嶺南新民居建設試點推廣工作,建設一批體現嶺南風格、具有嶺南特色的農村新民居。并逐步擴大試點,擴大新民居建設的覆蓋范圍,使嶺南新民居在珠三角乃至全省發揮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打造一批宜居村莊。各地要積極開展嶺南新民居建設的宣傳,說明新民居對改進農民生活和居住條件的好處,對培育文明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意義,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試點的市要扎實做好新民居建設各項工作,使之成為提升農村文明的有效途徑。二是行的方面,要推進禁摩工作。有的城市摩托車特別多,如佛山市達130萬輛,對城市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對社會治安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推進禁摩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要倡導綠色生活、低碳生活,教育引導市民改變出行方式、出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