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不能總是推倒重建,合理的規劃、優質的建筑質量,對于低碳經濟至關重要。”“如何讓‘被城市化’的農民工真正在城市化進程中收益?發展過程中,城市要避免‘半城市化’”…… 8月9日下午,問道“十二五”——中經智庫全國行來到合肥。合肥站的主題為:從區域大城市到區域性特大城市,對此,專家們提出誠懇的建議。
據了解,中經智庫全國行陸續在全國十二個城市和地區舉行,由經濟專家學者組成全方位“智囊”,與地方政府交流。合肥是第七站。
至于為什么選擇要來到合肥,本次活動主辦方《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韓曦晨說,看重合肥,是因為合肥和南京等城市一樣,有著自己的鮮明經濟特征。“一方面合肥是一個青春勃發的城市,發展的活力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則是,‘十二五’的城市發展規劃中,合肥城市非常具有代表性,首次提出了區域性特大城市的建設目標。”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
建筑質量對于“低碳”至關重要
“合肥將來要發展成為區域性特大城市,一是要做好城市規劃,做好空間布局;二是要注重城市建設的質量。”潘家華講的主題是“低碳經濟”,但是卻給出了這兩條看似“走題”的忠告。
對于這些“非碳”忠告,潘家華說,其實對于城市的低碳發展至關重要。
“規劃是低碳發展要求的根本,需要將資源、生產、生活、服務有機地配套。”潘家華說,“北京的規劃很失敗”,由于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區域功能過強,可能造成幾萬人生活的地方,卻無處就業,導致大量的資源消耗。
所以,在合肥區域性特大城市的進程中,潘家華說,城市規劃布局是首要的。
另一方面,潘家華反復忠告城市建設一定要注重質量。
“比如一座大樓,鋼筋混凝土制成,如果這個樓能用200年,碳排放已經固化在其中了。如果這座樓只能用100年,重建,碳排放增加一倍;同理,只能用50年的話,碳排放量就是四倍;30年的話就是七倍!”
“道理就是這么簡單。”潘家華說,低碳不是回到原始,而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城市轉型需要創造財富,而不是總是推倒重建這樣的‘折騰’。”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蔡昉
農民工需要“完全城市化”解救
“中國很多農民工都是‘被城市化’了。”蔡昉提醒,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要避免“半城市化”的發展道路。
“今天中午聽說一個數字,安徽省農民工有1100萬人,包括到安徽省外打工的都已經被統計為城市居民。”蔡昉說,雖然農民工被統計成了城市居民,但是絕大部分沒有城市戶口,與城市人干著一樣的工作,卻沒有相同的社會保障,沒有均等的公共服務,使得他們成為了勞動力的主題,并沒有成為消費的主體。因此,造成“戶籍身份的城市化”和“實際城市化”的差距。
“目前很多地區積極探索戶籍制度改革,廣東、重慶等都在。但是所有地方政府的戶籍改革,大多針對本省外來務工人口,基本上都沒有把省外農民工納入受益對象里面來。大量中西部農民工沒有獲益。”
對于中西部地區農民工,蔡昉認為,應該加速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接受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以此推動“完全城市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