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在中小城市興起
時間:2011-08-08 16:37:37
來源:北京商報
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聚集區依托天然的武當山太極湖地區文化成立,作為中國中部內陸的武文化產業聚集區,從2008年發展至今,日益成為推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的強大動力。
如何將無形的文化資源與有形的產業資源結合,并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是管窺文化產業園區個案的目的,傅才武對此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聚集區標志著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中小城市文化產業聚集區發展時代的悄悄來臨。
文化園撐起經濟圈
“過去所有文化產業聚集區都建在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沈陽等。山東曲阜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雖起步較早,但發展速度遠不及大城市的文化產業園區。然而,以2008年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聚集區建設為界,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開始向特色中小城市延伸。不僅曲阜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速度開始加快,一些大型文化產業集團也開始向中小城市挺進,建立連鎖產業鏈,如深圳華強集團旗下安徽蕪湖方特文化產業園區等項目的崛起。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傅才武認為,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聚集區的創新處在于,它標志著文化產業聚集區發展新時代的來臨。
文化產業聚集區的帶動意義不僅限于此,還表現在對“鄂西生態文化圈”的區域建設上。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鄂西生態文化圈”,將湖北西部經濟欠發達的8市(州、林區)整合成為經濟、文化和社會綜合協調發展圈,以圈域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為基礎,以旅游為引擎,推動鄂西區域的跨越式發展。在這種區域發展戰略框架下,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聚集區成為鄂西圈域發展的增長極,其180多個項目、近200億元的投資預算規模和1000萬旅游人次的園區發展規劃目標,成為鄂西圈域的經濟、文化發展提供結構性的支撐力量。
確立標準比“掙錢”更重要
文化產業園區對城市發展的助力有多大,傅才武認為需理性看待:“從現實角度看,建設一個文化產業園區并不能左右城市的經濟或文化結構。目前縱觀全國,除北京、上海、西安等少數幾個大城市的文化產業園區對全市的GDP有較大貢獻之外,其他地方很少見到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能對地方政府GDP產生較大影響。至少從現有的案例看,文化產業園區對于城市或區域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提供一種近乎議程設置的傳播效果,城市特色‘文化名片’的意義似乎要大于直接的GDP貢獻。”
這無疑給急于“上馬”文化產業園項目的人“潑了冷水”,但傅才武也指出,這不過是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初級階段的現象。國外成熟的文化產業園區能提振信心。比如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園區、百老匯戲劇產業園區。美國紐約前市長朱利安尼曾說,“百老匯即是紐約的同義語”。“當然,這是一種站在全球文化市場頂端之上的‘贏家(論壇新聞)通吃模式’,全世界也就美國這兩家,別無分店。不過,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日益壯大和產業園區的日漸成熟,未來文化產業園區可能會提供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雙重價值,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文化產業園區也將會達到這種目標狀態。當前對于學界與政府來說,深化對文化園區的理論認知、形成對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標準規范,比評價某一園區對于一個城市或區域發展的作用更為重要和緊迫。”
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雙贏之道
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要以文化生態資源為依托,然而園區建設對原生態文化資源的破壞也是有目共睹,如何實現園區內產業發展與生態文化資源保護兩個目標的平衡?目前,全國文化產業界已經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模式。如限制性開發模式、核心區處的新區增量開發模式、價值鏈下游開發模式等。
傅才武認為,在一個產業園區的空間內真正要實現這兩大目標的協調平衡,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園區要有一個高水平和科學可行的規劃,借助于規劃的強制性措施,明確鼓勵、限制、禁止的領域,形成園區科學發展的戰略性約束力量;第二,要研討并明確園區的商業邏輯,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園區的商業模式,如將園區的主體產業規劃建立在創意產業或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產業鏈之上,將經濟價值的實現建立在生態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保護之上,以保護核心文化生態價值的措施約束經濟行為的外部性,從而在園區形成保護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價值的內生力量。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