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低碳發展研究——以瀘州市為例
時間:2011-08-08 16:34:55
三問西部中小城市低碳發展的變局
低碳浪潮已經到來,我們希望擯棄“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采用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但目前來看,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城市明顯走在前面,因為它們擁有充足資金可以投入,以及高素質的市民可以接受新觀念,而中國西部中小城市則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1)低碳經濟是否只是投入?
既然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模式,一定是要帶來收益的,甚至作為傳統經濟的升級版,它以更加系統、長遠的角度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效益。而對西部中小城市而言,脫貧致富任務重,產業鏈分工處于低端,且盈利能力差,經濟基礎薄弱。如果探索不到適合本地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光是投入治理污染、普及環保理念,還是擺脫不了“污染與地方政府博弈”的困局。
(2)低碳經濟只是一張“城市名片”?
經濟社會落后制約了西部中小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又沒有什么好牌可扭轉被動局面,所謂文化牌、名人牌等均是跟風炒作的無奈之舉。現在又有一些城市期望通過打造低碳經濟概念,以此作為改善政府形象、提升城市品牌、爭取上級支持、吸引客商投資的策略,而實實在在的低碳實踐多為零散性和嘗試性,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
(3)資金和技術在哪里?
很多西部中小城市并非沒有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情,但是往往受困于自身投入有限,無法獲得適合本地的低碳技術,缺乏與發達地區的有效合作,找不到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
贏在起跑線。贏在“欠發達”。
任何新事物都是不斷走向成熟、不斷系統化的過程,免不了摸著石頭過河。如果等到將所有步驟都設計完美再開始行動的話,恐怕為時已晚,經濟轉型的代價更高。因此,必須看到低碳經濟是一種必然趨勢,也不能武斷一定是工業經濟比較發達了,才過渡轉型到低碳經濟,并為之前的負債買單。實際上,西部中小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更有比較優勢:
首先,農業比重大,生態條件好;其次,處于工業化發展初期,產業向低碳經濟調整轉型的負擔少、成本低、阻力小、動作快,相對容易形成特色發展模式和差異化競爭力;第三,天然氣、地熱、風能、水電、農村沼氣等清潔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潛力大;第四,無論是發達城市,還是中西部欠發達中小城市,低碳經濟都處于起步階段,在同樣的起跑線上,并非發達城市通吃,關鍵是誰率先掌握了成功“鑰匙”。實際上發達城市還要支付高昂的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的成本,說得上是“負重賽跑”。
以瀘州市為例解析西部中小城市低碳發展之路
顯然我們不能泛泛空談西部中小城市如何低碳發展,要通過某些典型城市的深入研究,探尋隱藏背后的發展機遇和路徑。2010年初,我們承擔了瀘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低碳發展與瀘州經濟轉型研究》。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瀘州位于四川省東南部川渝黔滇結合部,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具有典型的西部中小城市特征。對瀘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夠揭示西部中小城市的低碳發展之路。
(一)低碳解讀城市發展戰略
2008年,瀘州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提出“四個四”發展戰略,即:四大產業(酒業、化工、能源、機械制造),四大園區(酒業集中發展區、納溪化工園區、長江機械工業園區、川渝合作瀘州臨港示范區),四大通道(川黔高速公路、瀘渝高速公路、川黔鐵路、長江黃金水道),四大中心(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旅游組織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區域中心城市)。
“四個四”發展戰略正好趕上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機遇期,另外瀘州的產業結構外向度不高,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投資的拉動效應、填平補齊效應明顯,還處于基礎設施完善、工業迅速趕超的階段,節能減排、生態保護的壓力較大,尚未形成清晰的低碳經濟發展方向。2009年瀘州的國民經濟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第二產業增長率為22.8%,遠高于GDP增長率(15.2%)、第一產業增長率(3.8%)、第三產業增長率(10.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2.9%,說明經濟結構呈現明顯的第二產業帶動。2010年瀘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的“八個大力推進”,包括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園區建設、優勢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改革開放、城鎮化進程、民生工程,也沒有明確對低碳經濟有所展望和規劃。
(二)低碳解讀四大支柱產業
1、釀酒工業
瀘州市以出產瀘州老窖酒和古藺郎酒而享有“酒城”的美譽,是中國唯一擁有兩個國家名酒的地區。目前,釀酒行業已將現代化高科技技術引進釀酒生產。白酒釀造業歷史上一直屬于高能耗,低產出、高排放的產業。瀘州釀酒多采用傳統釀酒生產,耗用大量煤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廢糟利用率低,廢水治理成本高。如果不加有效治理,盲目推高產量,會給環境帶來持續污染。
2、化學工業
瀘州市是原化工部確定的全國16個大化工基地之一、14個精細化工基地之一,是國家重要的天然氣化工基地、亞洲最大的尿素生產基地,已形成具有全國意義的生產、教育、科研、設計、機械、建筑安裝六位一體的化工體系,擁有一批裝備精良、經濟技術力量雄厚的國家級大型和特大型化工骨干企業和國家級、世界級優良產品。化學工業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戶,產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急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淘汰一大批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
3、能源工業
瀘州市擁有豐富的煤、電、氣等能源儲備,古敘礦區是國家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云貴煤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煤-電-路-化”一體化發展。傳統的能源工業是污染大戶,其落后產能淘汰、環境治理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而新能源的潛力很大。
4、機械工業
瀘州市是全國九大工程機械生產基地之一,是全國大中型全液壓汽車起重機、挖掘機制造中心,形成國家級工程機械主機、基礎件和維修配套成龍的生產體系。低碳經濟表面上看似與機械工業無關,其本身的能源消耗和資源消耗占據比例較小,但是生產的產品卻是能源消耗“大戶”。因此,除了調整自身產業結構中的產能過剩部分,還應提供低能耗環保產品。
(三)低碳發展路徑圖
從生態城市建設的高度,遵循“三生一體、城鄉融合”的理念,“三生一體”就是生產、生態、生活三者融為一體,相互通融、相互支撐、相得益彰,“城鄉融合”就是城鄉之間功能互補、文化共享、利益互惠。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基礎,走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依托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調整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特,實施嚴格的節能減排,全面提升產業檔次。培養市民的低碳意識,打造低碳瀘州城市品牌。
1、制定專項規劃,構建西南腹地低碳增長極
瀘州市政府要盡快編制《低碳經濟十年發展規劃》,各項指標與國家戰略一致,明確低碳發展路線圖。同時在各項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規劃中加入低碳元素。在制定規劃時,充分考慮現實條件,循序漸進,分步實施。以下幾方面需要重點考慮:
一是城鎮化。瀘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關于加快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12年,瀘州將發展建設成為城市人口達到90—100萬人,城區面積接近100平方公里的川南特大城市,川、滇、黔、渝結合部的綜合交通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旅游組織中心。必須考慮城鎮化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重點研究城鎮空間布局優化、土地集約、市民低碳素質培養等關鍵因素。
二是傳統產業改造。瀘州的四大支柱產業多為高碳產業,重點考慮如何支持和落實企業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同時避免產業競爭力下滑。
三是新興產業替代。發展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重點考慮承接產業低碳型轉移,一是爭取成為成渝經濟區低碳浪潮的產業鏈環節,實現區域合作中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二是爭取成為東部地區低碳產業投資的承接地,而非污染產業轉移。由于東部地區已經實行更為嚴格的節能減排標準,很多傳統產業轉而投向新領域,僅浙江省在2010年初就宣布有1000億民營資本投向低碳產業。
2、培育全市上下低碳生活觀念和習慣
2008年末瀘州全市人口為493.38萬人,其中城區人口72.65萬人。從人口素質來看,與發達城市相比,居民收入偏低,缺乏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特別是農村人口占大多數,人們習慣了刀耕火種的高碳生活。怎樣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培養能夠廣泛接受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難點。
(1)加強宣傳
制作《低碳生活宣傳手冊》,分為城鎮版和農村版,讓不同人群都能了解適合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宣傳方式要點面結合,包括報刊、電臺、網站、戶外廣告、車身廣告、宣傳單、專題講座、展覽展示等。宣傳范圍要覆蓋全市城鎮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等,逐漸推廣到農村。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加強宣傳,使得低碳成為生活的品味和時尚,形成低碳生活熱潮。
(2)城市交通低碳化
與發達城市相比,瀘州的機動車保有量相對較少,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群眾收入增加,國家推動汽車政策推動,城鎮化進程加快,瀘州的私家車將會快速發展。2009年每月新增機動車數量在1000輛以上,增長率超過30%。如不加以合理處置,發達城市出現的“擁堵、機動車污染”等問題并不遙遠。首先,鼓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和優化站點分布,體現公交出行的便捷、實惠;其二,發展步行、自行車等慢速交通系統。道路建設上合理規劃人行道、自行車道,嚴格處理機動車占道;第三,推廣使用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電能、混合燃料等清潔能源或者低污染的交通工具,特別是在公交車、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并給予相應的補貼和優惠。
(3)建筑低碳化
在城市建設中采用低碳建筑,比對傳統建筑進行低碳改造,成本要低得多,效益也更明顯。一是建造前期要減少原材料的用量,在建造使用時期要降低材料的耗損,利用邊角廢料在日常要逐漸積累,到拆除期的時候要減少建筑垃圾,盡可能再利用;二是在建筑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如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系統等;三是推廣社區能源規劃,通過社區高效節能技術運用,把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居民社區物業管理整合在一起;四是倡導家庭的低碳裝飾、選用低碳裝飾材料,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家用電器,鼓勵使用高效節能廚房系統。
3、加快一二三產業低碳化
(1)農業
目前瀘州仍然以傳統農業為主,能耗高,效率低,對環境產生污染。通過舉辦技術講座、田間地頭巡回指導、發放技術手冊、對農民施肥進行面對面地指導、解答農民提出的疑難問題等形式,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引導農民發展低碳農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效益提升。在低碳農業形成規模時,政府可以牽頭組織,科學衡量碳排放減少的總量,進行碳匯交易,采取政府與農民分成的方式,為農民增收。
(2)工業
短時間內改變瀘州的“高碳”工業結構不現實,但是傳統產業低碳化并非空中樓閣。堅持嚴格的節能減排,推廣低碳工業技術,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全過程實施低碳管理,即從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倉儲運輸、制成成品/產品報廢與有效回收等全過程。充分考慮工業發展與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全市工業布局,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興產業。新上馬項目要從立項的時候就考慮和實施低碳化,從源頭上改變原有高碳模式。
(3)服務業
一是旅游業。瀘州擁有較為豐富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旅游資源,要將旅游業定位為服務業龍頭產業。確保景區不被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非法侵占,保護景區環境,少建人工景點,合理布局景區的飯店、商販等營業網點;二是商業。零售業要增加低碳商品供應。按照集約化、生態化的標準合理規劃商業布局,對現有各類市場加強環保監管;三是生產性服務業。結合瀘州的工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會展業、中介服務業。
4、建立低碳金融體系
(1)支持企業節能減排
一是成立相關的擔保基金、擔保機構,擴大政府引導資金的規模。以“嚴格標準,同等情況比周邊城市優惠”的原則制定本市節能減排配套政策;二是將環保評估的審批文件作為授信的必備依據,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信貸投入;三是充分利用本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平臺,在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對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
(2)融入國內外低碳金融體系
一是主動與國內外金融機構合作,探索在瀘州開展碳匯交易、碳基金、碳證券、碳信托等業務,努力推動政策創新、機構創新、業務創新;二是主動融入發達城市的低碳金融體系,重點放在碳交易、引進先進低碳技術和戰略投資者等方面。
5、建立政府低碳治理職能
一是完善政府、市場、公民三方互動的低碳治理模式。政府在低碳社會建設中起領導作用,制定低碳城市發展規劃,促進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咨詢公司、投資公司、科研機構、媒體等多方合作,建設相應的監管制度。通過市場體系促進節能技術升級,形成低碳技術與低碳產品開發的市場環境。培養市民的低碳理念,改變消費觀念;二是建立低碳發展的市級政策法規體系,包括低碳產品優先采購,加大低碳財政稅收融資地方優惠力度,促進落后產能淘汰、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環保產品推廣等;三是制定產品從設計到生產的全流程“低碳化”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獎勵制度和問責制度。
低碳不是虛幻
國家“十二五”規劃思路釋放了明確信息,不再以經濟指標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唯一標準。那么各地只要不再堅持唯GDP論,哪怕松動一點點,低碳發展總有所作為的。就廣大西部中小城市而言,如同工業化是一個漫長過程,低碳之路同樣荊棘叢生,而非一蹴而就。但是通過瀘州個案研究說明了低碳不是虛幻,關鍵是要盡快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實現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