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中國農村的代際間“剝削
時間:2011-08-05 13:37:43  來源:三農中國  作者:賀雪峰 

   當地農民孟祥富稱,若見到50多歲骨瘦如柴的人,就基本上可以判斷這人有兩到三個兒子。為什么?因為父母必須為每個兒子娶回媳婦,而娶回媳婦是要錢的。

  小洋河村農民孟祥富,今年40歲,種了20多畝田,有一個女兒,17歲,一個兒子,10歲。孟祥富說,5年前,兒子進校門時即已做好為兒子結婚準備費用的思想準備。他計劃明年將田交給別人耕種,自己出去打工,因為僅靠種田是無法攢夠兒子結婚所需的。

  為兒娶妻成為人生意義

  孟祥富說,你若在這里見到50多歲骨瘦如柴的人,就基本上可以判斷這人有兩到三個兒子。為什么?因為父母必須為每個兒子娶回媳婦,而娶回媳婦是要付出代價的。孟祥富又說,養兩個兒子的都是鱉,是王八,讓你拿錢你就得拿錢,一點辦法都沒有。

  娶媳婦有支付彩禮、舉辦婚禮和建房三大開支。彩禮是小數目,一般是1萬—3萬元;婚禮可用收到的人情來舉辦,即使不賺,也不會虧太多(人情是要還的,還人情的是父母);費用最大的是建房,父母要為兒子在洋河鎮上買房。在五六年前,娶媳婦主要是在村里建房。最近幾年,政府提倡農民到鎮上買房、建房,且政府一般不批準在村里建房,理由是推進城鎮化。農村年輕人當然向往城鎮生活,女方尤其希望通過婚姻在鎮上買房或建房,從而實現成為城里人的理想。因此,最近幾年,凡是娶媳婦,一定得在鎮上買房,否則,談婚論嫁的事情提都不要提。筆者調查的四個村,幾乎沒有例外,年輕人都在鎮上或市里買房結婚。

  在鎮上買房或建房,至少需要10多萬元。10萬元實在是太過巨大的數目,無論是務農還是外出務工,父母即使累死,也不一定能完成為兒子娶回媳婦的任務。而一旦父母不能為兒子娶回媳婦,父母不僅感到未盡責任,而且會被兒子責怪,被鄰里瞧不起,就只能在內疚、受兒子怠慢和被鄰里輕視中苦度余生,人生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家庭條件特別好、父母經濟能力相當強的農戶,媳婦也有不要房子的。小洋河自然村的倪金貴,自己開有米廠,承包有魚塘,每年的經濟收入有數萬元,家里的住房也是樓房。他的兒子娶媳婦,是村里少有的媳婦不要求在鎮上買房也未在鎮上買房的,并且媳婦既不愿分家也不愿分開住,甚至不愿意當家,愿意愉快地無憂無慮地生活。

  小洋河村民組的胡振江搞販運,每天有100—200元收入,他的父親原是新四軍軍醫,后來一直在鎮醫院工作。父親離休后,作為老大的胡振江讓老二接班,自己則在鎮醫院承包食堂,他在衛生院對面自建了一棟六間兩層的樓房。胡振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結婚,媳婦是衛生院的護士。媳婦本來要求在鎮上另外買房子,胡振江不同意,說我建六間兩層的樓房,當時就是考慮一個兒子兩間,有房子還買干什么?你們要住,永遠給你們住,我沒有死之前房子是我的,我們死了,房子自然就分給你們了。你們要買房子,你們自己去買好了。對于胡振江的強勢,媳婦也沒有辦法,雖然不滿意,也只能接受。因為胡振江家的經濟條件好,且能力強,跟著父母的好處多。一次性向父母索要就斷絕經濟聯系,實在是不劃算的事情。一般父母有經濟收入,子女就不愿一次性從父母那里索取所有資源,而是希望得到父母所有的積蓄。

  兒子打工收入絕不交給父母

  當前到鎮上買房結婚安家的年輕人,絕大多數在外務工。一般來說,這些年輕的在鎮上有房的夫妻,春節期間從外地務工回來,先在鎮上家里住幾天,主要是打掃衛生,然后回到父母家中,與父母一起過年。與父母一起“過年”的意思不僅是過年的本意,還在于父母已備好年貨,吃住在父母家中不用花錢。等到春節過完,再到鎮上自家住幾天,然后封門,雙雙外出務工。

  兒子結婚后大都與父母分了家,兒子、媳婦的打工收入是絕對不會交給父母的。但這種分家,卻又不太像分家,農民說現在農村“分家與不分家差不多,不分家與分家差不多”。“分家與不分家差不多”是說,雖然分家了,但父母仍然要對子女承擔無窮的責任,用孟祥富的話說就是“父母是兒子的長工”;“不分家與分家差不多”是說,即使不分家,已婚子女也不會將自己外出務工的收入交給父母,而家中所有開銷年輕人都不會出,家務勞動及田間作業年輕人一般也不做,尤其是年輕媳婦,只要父母能夠勞動,她們的任務就是每天玩得快樂(如果沒有外出打工的話)。

  孫子幾無例外,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孫子小的時候,就與爺爺奶奶一起住在農村家中,孫子大了,要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就到鎮上上幼兒園和小學,這時候買的房子有作用了,就是由媳婦帶著孫子在鎮上住,在鎮上上學。

  父母不但要還兒子買房的債務,還要為兒子支出人情。洋河鎮一個普通農戶一年的人情支出至少要3000元,因此父母要種自己的田,還要種子女的田(父母種,收獲卻歸子女)。

  一般來講,父母只要還能勞動,就會一直勞動下去,直到喪失勞動能力為止,而一旦喪失勞動能力,離死亡也就為期不遠了。父母喪失勞動能力后,子女就應該供養父母,標準一般是每年500斤稻谷、100斤小麥,每月10元零花錢。對于老年人來說,糧食一般是夠吃的,但每月10元零花錢顯然是不夠的。因此,父母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前存錢就十分重要。遺憾的是,從筆者的調查看,老年人往往只有極少的存款。一個2000人的村,超過60歲的老年人一般有200人以上,其中可能有1萬元以上存款的,不會超過10人(或10對夫妻),一般有2000元、3000元的存款就算不錯的。這與一對60歲甚至70歲的夫妻仍然可以通過種田、撈魚摸蝦每年掙好幾千元的收入相比,構成鮮明對比。

  延續香火是奔碌人生的心理支柱

  顯然,在農村的代際之間存在著殘酷的“代際剝削”。正在奔向老年的中年人知道自己的命運,他們似乎甘心情愿地向著這個命運奔去。比如,今年40歲的孟祥富早在5年前就做好當兒子長工的準備。為什么農民都認可代際之間“剝削”這一現實或這一命運,而極少有人反抗這種命運?

  在洋河農村,農民是有絕后的恐懼的。當地有一個習慣,每年都要上墳培土,但只能男性上墳,女性不能上墳(否則就會有壞運氣)。調查中,有一個農民沒有兒子,每年上墳培土都要幾天時間,而其他有兒子的家庭,全家男子齊出去,熱熱鬧鬧,一天就可以培好土。因此,他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哭一場,他的哭給妻女帶來的心靈震撼是難以描述的。一般來講,一個沒有生兒子的男性在中年后,性格會變得怪僻,他們往往也無資格在公共場所高談闊論,最怕聽到“斷子絕孫”的話。若一個人不能結婚,成為光棍,這個光棍一般都會變得好吃懶做,沒有長遠打算,自暴自棄。他們倒是不會因為被下一代“剝削”而骨瘦如柴,而是沒有心理支持和支柱,他們早早地在意志上和意義上倒下了。

  為兒子娶媳婦,抱上孫子,是父母的基本責任,是父母的人生任務,這就是中國社會傳宗接代的觀念。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生命可以通過無限的血脈和香火相傳而獲得永恒,這是中國農民的宗教。“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對其最為生動的說明。

  現代化以來,中國傳宗接代的觀念被科學掃蕩。不過,這種掃蕩仍然不徹底,還是多少留下了一些空間。比如關于陰陽兩界的說法,比如人去世后要請道士超度,比如土葬,比如燒紙,比如上墳,比如祖先牌位,比如香火觀念,等等。這些在筆者調查的洋河農村都是普遍存在的,農民明顯可以從自己的子孫中獲得超然性的心理慰藉。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