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試運行)正式上線,首次公布了紅會接收的數十萬筆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平臺一上線就受到網友關注,并引發了很多質疑。比如個人捐款10萬元以下和企業捐款50萬元以下的查詢不到,很多曾公開報道過的捐款也不見蹤影,每條搜索最多顯示100條結果等等。對此,紅會回應稱,由于工作量太大,有些信息未能錄入,而且平臺剛剛運行,還不穩定。以后,將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據8月1日《京華時報》)
一個多月前,“郭美美事件”爆發后,中國紅總會就曾表示,捐贈信息發布平臺力爭在7月底上線。現在,紅會兌現了這個承諾。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必將寫入中國紅十字會以及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史冊。但也必須承認,這個信息發布平臺離公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與國外很多慈善組織的透明度也無法相提并論。
個人捐款10萬元以上,企業捐款50萬元以上,這樣的公開門檻實在太高了。慈善事業是玻璃瓶里的事業,進入這個“玻璃甁”里的每一分錢都應該讓公眾看到,這既是滿足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需要,也是對慈善熱情的保護。“勿以善小而不為”,慈善組織也不能因為善款數額小而不讓其“曝光”。
紅會工作人員稱,“如果每一筆錢都詳查,目前來看成本實在太高了”——這不能成為信息公開高門檻的理由。首先,信息公開的成本不會太高,無非是將每筆捐款的流轉記錄下來,這在自動化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兒。即使成本比較高,那也是必須付出的,只要把錢花在明處,相信公眾也不會有意見。實際上,美國等很多國家的慈善組織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誠然,由于積壓的歷史舊賬太多,上線之前的工作量確實很大。但只要紅會需要,相信社會上的很多人都愿意擔任志愿者。紅會至少應該做到,以后新增的捐贈筆筆公開。
作為最大的慈善組織,紅會的信息公開確實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在試運行期間,出現一些問題也是正常的。但平臺上線僅僅半天的時間,公眾就發現了那么多的問題,甚至連很多媒體公開報道過的大筆捐款也往往付之闕如,這是說不過去的。
“郭美美事件”讓紅會以及整個慈善事業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機。雖然紅會一再強調,在此事件爆發之前,捐贈信息發布平臺的建設就已經啟動,但如果沒有“郭美美”,這一平臺的上線肯定不會這么快——出手倉促,這大概也是問題多多的原因之一。
盡管紅會的這個平臺還存在很多問題,公眾還是給予了很多積極的評價,畢竟,捐贈信息的公開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慈善事業的陽光建設開始走向制度化、規范化。“萬事開頭難”,我們寧愿相信目前的問題都只是暫時的,捐贈信息發布平臺會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但這種寬宥和諒解需要足夠的誠意和實際的行動來支撐。紅會以及其他慈善組織都必須明白:信息公開是你們的本分,不是對公眾的恩賜;而且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不是隨便就能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