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曝光麥當勞密云鼓樓餐廳現包裝破損的漢堡原料面包,包裝內水汽蒸騰。麥當勞有關負責人隨后表示該批次面包已被處理,決不使用,并已對該餐廳進行嚴肅處理。專家表示漢堡包裝破損可能會滋生出大量微生物,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8月2日《京華時報》)
繼肯德基“豆漿門”事件后,麥當勞又成為了新聞的主角,除了麥當勞北京密云鼓樓餐廳原料運輸管理混亂之外,另有媒體曝出長沙麥當勞雞翅吃出“活蛆”,之前在3月份,還有媒體曝出重慶沃爾瑪發生過期板鴨油炸后當熟食賣事件,而去年沃爾瑪與家樂福等超市巨頭屢屢上演“價格戲法”,欺詐消費者,這一系列的事件令人對“洋品牌”的形象大失所望。
在消費者心目中,這些“洋品牌”曾經都是品質與信譽的保證,甚至連“達芬奇”之類的“偽洋品牌”,也是借著“洋品牌”的光環欺騙消費者。然而,“洋品牌”的自甘墜落,打破了“洋品牌”不存在問題的“神話”。消費者不禁要問:這些在國外言行舉止頗為規范的“乖孩子”,咋一到中國就“變壞”了?
“洋品牌”的這些行為不僅嚴重違反了誠信的商業準則,也與其企業的宗旨相去甚遠。然而,誠信不光只依靠商家的道德自律,更在于市場秩序的完善。比如,在價格欺詐方面,歐州一瓶售價1歐元的礦泉水沒標價被執法人員發現,就有可能就被罰兩萬多歐元,更別說實施欺詐行為了。而在食品安全方面,在美國即便是炸油條,所用的油也只能使用一次,如果國內能有如此嚴格的規定,曝曬的面包以及生蛆的雞翅又怎會出現呢?
“洋品牌”的自甘墮落、道德淪喪,是一張可以檢驗出市場環境“PH值”的試紙:一方面現行的法律法規沒有足夠的威懾力,企業的違法成本實在是太低,比對條文過粗、消費者權益維護途徑單一等,往往使企業對不誠信行為心存僥幸;另一方面現行的市場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手段,除了罰款,似乎束手無策。所以,無論是肯德基“豆漿門”的欺騙,還是麥當勞的違規操作,除了消費者的口誅筆伐之外,鮮有適用的法規予以嚴懲。
對“洋品牌”集體墮落的趨勢,如若只是局限于個案處罰,而不反思“洋品牌”敢于違法的背后原因,恐怕不足以震懾更多的“洋品牌”相繼入“門”,如果投機取巧、不誠信行為成為更多企業的選擇,那將不僅是“洋品牌”的悲哀,更是國人的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