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南京將在2014年青奧會之前更換全市路牌,平均一塊路牌花費約3000元。南京共需規范設置路牌30792塊,按已公布的造價此項費用需近億元。南京城管局回應稱,花1億元換路牌系誤讀(8月1日《揚子晚報》)。
路牌風波出現后,南京市城管局的反應還算迅速,對此作出了緊急說明。不過“誤讀”二字,仿佛委屈滿腹而又無處訴衷腸。難道真的是公眾理解上存在偏差,而又心底偏狹,處處與管理者為難?
南京市首批325塊路牌更換花了98萬元,這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全市共有路牌3萬多塊,按照最簡單的運算法,媒體得出了工程完畢約需1億元的數據。城管局則指出,自己從未發布過這個數字,而且路牌規范設置是一個有步驟分階段的系統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言下之意,路牌還未完全更換完畢,錢也沒有一次性投入,因此公眾存在誤讀現象。其實,城管局誤讀了公眾的意思。大家質疑的不是換沒換完花沒花完的問題,而是路牌價格過高存在浪費或者權力尋租空間,以及是否搞形式主義。
與其事后抱怨公眾誤讀了自己,不如切實完善工作程序,提前讀懂市民的心。要想不被誤讀,首先要懂得“讀”是一種雙向行為,而非“剃頭挑子一頭熱”。作為公權部門,應該謙恭地運用好手中的權力,用心地讀懂老百姓的呼聲與渴求。如果總是希望別人主動來讀懂自己,恐怕各種誤讀會不絕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