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帶來 “大問題”
“20世紀80年代,我國東部地區曾引以為自豪的一些小城鎮,目前已不城不鄉,不倫不類,不死不活,欲抓不能,欲罷不忍,幾成‘雞肋’,成為不可挽回的巨大‘沉沒成本’。”秦尊文不無遺憾地說,他將問題形象地比作人口“空城計”、建設“農村病”、產業“雙梗阻”和資金“無底洞”。秦尊文說,小城鎮人口規模小,白天有人,晚上就回鄉,上演“空城計”,吸引的人非常少;基礎設施缺乏規劃導致一系列的“農村病”;產業上形成“雙梗阻”,農民要兼顧兩頭,在城鎮難以提高技術和自身素質,同時又使非農業、工業發展受阻,而年輕人又不愿回農村,農業發展也很受阻礙;“城鎮化建設大興土木,但是缺乏規模效應,房子建了難賣,銷售價格低,浪費了大量資金,這就形成高投入低回報的狀況。”
要警惕“小城鎮偏執癥”
秦尊文表示,現在許多人對城市化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國外的大城市向外擴散,發展小城鎮,是城市化進入高級階段后的現象,而且發達國家的小城鎮相當多的是衛星城,是與大城市配套的,沒有大城市,就沒有這些小城鎮。
秦尊文是反對走小城鎮道路“代表論者”,他強調小城鎮道路是中國城市化的妄想癥,盡管鼓吹小城鎮的人痛陳大城市的條條“病癥”、歷數小城鎮的種種“好處”,但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依然流向了大中城市。雖然我國某些城市出現了白天城里上班、晚上住在郊區的現象,甚至出現“5+2”模式(即5天城里工作,2天郊區休息游玩),但這頂多只是“郊區化現象”的苗頭,離“郊區化階段”還很遠。我國城市尚處于集聚發展階段,如果錯把“現象”當“階段”,患上“小城鎮偏執癥”,想一步到位實行“逆城市化”,那只會墮入烏托邦式的幻想。
讓“城市群”主導城市化
“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曾說過,影響21世紀兩大事情:一是高科技,二是中國的城市化。”說到現今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出路,秦尊文認為城市群才能主導中國城市化,世界六大城市群中我國長江三角大都市帶就位列其中。城市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也是21世紀中國發展的主旋律。“大城市是城市化的發動機,指望小城鎮是靠不住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美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區域所取代,就已形成規模龐大的城市群。他指出,城市群已成為發達國家城市化的主體形態,這種形態既防止單個城市過度擴張帶來的“城市病”,又可以避免分散型城市化帶來的土地浪費和物流成本上升。城市群地區,既是創造就業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區,也是支撐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區。“城市化的主角應當是城市,小城鎮應該退居配角,通過走小城鎮道路來實現中國的城市化,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
秦尊文直言,21世紀將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紀,中國要想在21世紀的世界競爭中獲勝,必須放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走集約型的城市化道路,而城市群正是集約型城市化道路的有效形式和集中體現,而新型城市化的過程主要是依靠城市、工業、市民推動,依靠大城市輻射帶動。他披露,中國將優先開發的三個特大城市群是環渤海地區(包括京津冀、遼中南和膠東半島)、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