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社會管理的“北京創新”
時間:2011-07-19 11:07:53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祁夢竹  
      5月19日,東城區東花市忠實里南街1號樓。拿著捐款,周敏淚水漣漣。43歲的周敏因病沒有工作,兒子還小,一家三口全仗著老母親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費。前幾天,她又住了院,日子雪上加霜。

  “大家都來幫一把?!薄案耖L”張金鳳貼了個捐款倡議書,沒兩天工夫,“格”里的街坊們就湊了一千多元。

  “格”,一種新的社會單位。以“格”為基礎的新的人際關系,正在悄然形成。而這種全新社會單位的出現,完全緣于一項社會管理的創新。

  “網格化”精細管理

  周敏家所處的“格”是東花市街道的第二十個,東起忠實里南北馬路,西至二環路,北起建國門鐵路,南至兩廣大街,面積10余公頃,內有居民樓6棟,居民1334戶、4千余人……

  這樣的“格”,東城區共有589個。

  改革開放的北京,城鄉建設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

  發展了,人多了,各種社會管理的問題也日益凸現。與此同時,原先以條塊為主體的社會組織管理體系,功能卻在弱化。如何實現有效的城市管理、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東城區在實踐中探索了一種新的社會管理基本單位——“網格”。

  2003年年底,東城區創造了網格化管理新模式,以每1萬平方米為基本單位,將當時的25.38平方公里轄區劃分成了1593個網格單元,由350名城市管理監督員實施全時段監控。

  彼時的“網格”,主要是城市管理的工具,著眼于市容的清潔、居民的投訴、對轄區內攤販的管理、非法小廣告的清理等。

  從去年起,東城區的“網格化管理”全面升級,網格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管理功能。全區被劃分為589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七種力量”進駐:網格管理員、網格助理員、網格警員、網格督導員、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司法工作者、網格消防員,“一格多員、一員多能、一崗多責”,覆蓋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從區、街道一直到社區和網格,建立了四級管理體系。

  這樣一來,“格”里擁有7大類、32小類、170項信息、2043項指標的信息數據庫,不但管理更精細化,服務性也更強了,其對象由過去的區縣、街道,延伸到社區、網格、家庭甚至個人。

  今年“五一”上午9時03分,建國門街道蘇州園社區的“網格員”王岳發現一處衛生死角,拍下圖片傳到社會服務管理中心綜合指揮分中心,管理員輕點鼠標,任務馬上被派到了街道環衛所,附近的保潔員接到指令,迅速趕到“問題點兒”清掃,20分鐘后,清理完畢。

  5月10日,中午11時,建國門街道的金秀英老人需要午餐服務,撥通了社會服務管理中心的電話,接線員迅速查找到最近的“協議餐館”。15分鐘后,熱乎乎的午餐擺上了老人的餐桌。

  根據東城區政府的建設目標,“格”還將引入最先進的現代科技,構建一個天上有云(云計算中心)、地上有格(社會管理網格)、中間有網(互聯網)的新型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實現“人進戶,戶進房,房進網格,網格進圖”的目標。

  東城區是“網格化”,朝陽區則是“全模式”。“全模式”管理包含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綜治維穩、安全生產、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經濟動態、法律司法、黨建工作等10大模塊,把涵蓋居民生活的79個大類、439個小類、3452個細類的社會事務全部數字化,居民們“看單點菜”,“管事”的人就在身邊。

  朝外街道的“一刻鐘生活服務圈”,不但為居民解決了就餐難、看病難、停車難等棘手問題,甚至還提供舞蹈隊、合唱隊的活動地點、活動時間等信息。坐在家中,居民就能輕松享受到訂餐、代購、身體檢查等近百項服務。

  海淀區的“公約化管理”、原崇文區的“信訪代理制”……各區縣因地制宜推出的各式高招,不斷創新和豐富著北京社會管理的模式。

  “新居民”互助自律

  2009年9月,租住在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苗圃大院的“新居民”們在一起討論制訂了大院的“新居民公約”。

  來自黑龍江的杞文華提出: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大家要伸出援助之手;來自安徽的劉玉燕提出:人與人要互尊、互愛、互助,和諧相處;來自安徽的謝春霞提出:要做到人走火滅,不使用不合格爐具……

  “新居民”,是石景山區賦予流動人口的“新身份”。

  蘋果園地區流動人口大量聚集,一度超過5萬人。針對這種狀況,2009年,蘋果園街道在全國首創了“新居民互助服務站”,以大院為單位,政府牽頭,房東和外來人口共同參與,形成了一個流動人口的互助組織。

  這個“新居民服務站”,實現了三個“新”,即“新稱謂、新內涵、新關系”。新稱謂,是將舊稱“流動人口”親切地改稱為“新居民”;新內涵,概括為三句話:居民式待遇、互助式服務、自治式管理;新關系,指新居民與政府之間、新居民與新居民之間、新居民與老居民之間的三層互助關系。

  服務站還提供流動人口登記、代辦暫住證、組織用工招聘會等多項服務,“開展文體活動、組織居民討論、給困難家庭作服務,什么都管”。

  如今,39歲的劉玉燕每天都會穿上那件印有“新居民互助服務站”標識的天藍色T恤衫在街上巡邏。

  環境干凈了,治安變好了,大院實現了零發案率?!靶戮用瘛眰兊淖晕夜芾?、自我服務、自我約束,彌補了政府部門的管理縫隙,也讓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到本地區。

  流動人口眾多,始終是北京社會管理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今年5月初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本市登記的常住人口是1961.2萬人,其中,戶口不在北京,而長期在北京居住、生活、學習的人數是704.5萬人,占35.9%。也就是說,每三個北京人中,就有一個外地人。

  源源不斷涌入的來京創業者、務工者,既為首都建設提供了生力軍,也不可避免地給北京的社會管理帶來壓力。對“新居民”既要管理又要服務,北京在不斷破解難題。

  在順義空港開發區,有一處天馨公寓,是專門為來京工作人員設立的,占地30畝,437間宿舍,浴室、閱覽室、球場……設施齊備,還有保潔、安保等24小時的服務,附近11個企業的2746人居住在此。這叫“四集中”: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務、集中宣教。像這樣供來京工作人員集中住宿的公寓,順義已建成多處,“以產引人,以業控人”,有效地規范和引導了流動人口的生產和生活。

  朝陽區設計了面向流動人口的“一卡通”服務管理體系,推出一種與市民使用的社保卡類似的帶芯片的磁卡,涵蓋社保、就醫、計生、公交、購物積分等多種功能,甚至與銀行系統和各個社會管理單位相銜接……

  “社區化”改變鄉村

  大興區西紅門鎮大生莊村是個只有300多村民的小村莊,但這里的流動人口,高峰期曾達2400多人,倒掛現象嚴重,帶來了嚴重的治安問題,打架、偷竊案時有發生。

  但如今,村里面貌發生了大變化:不僅再也沒有刑事案件發生,“自行車放外面都丟不了?!贝迕駰钯F梅說。村容村貌也變得干凈整潔了。

  帶來變化的,是一項對農村而言史無前例的創新——社區化服務管理。

  這項探索,實際上是將城市社區管理的方法和思路引入到農村:村里修了圍墻,出入村口統一要求示證;安了探頭,實現主要街巷、出入口全覆蓋;組織了專職的巡防隊,白天黑夜有人巡邏;村民有房屋出租,村里分片包戶實行網格化管理;村里還有了保潔員;路邊施劃了車位,車輛有序停放……

  這下,不但本地人生活踏實了,流動人口也享受到了“社區化”帶來的好處。

  從山西來的申轉轉在大生莊村租了一間18平方米的門臉房,做點兒小生意。隨著村里環境秩序的好轉,她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如今她又租了一間房,經營面積擴展到36平方米。

  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在都市邊緣的城鄉結合地帶,人口驟增且成份混雜,社會管理問題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和思路。

  祖祖輩輩在大興務農的趙振華,如今住在黃村鎮棗園尚城小區。今年1月,他騰出了一套兩居室的回遷房出租,立馬就拿到了25000元的全年租金。

  “這房租得踏實,”趙振華說,“政府幫咱找的房客。”

  政府幫農民出租房子,緣于黃村鎮推出的一種“代租制”。由鎮政府通過集中托管租賃,讓農民手中閑置的回遷房變身“公租房”,租給附近產業園的職工,既解決了這些職工的住房需求,又保障了農民出租房屋的收入,還消除了以前農民“吃瓦片”各自尋租時的種種亂象。用趙振華的話說,“咱家那房,住著白領,住戶靠譜,還定期有工作人員到家里入戶,幫著查水、查電、查氣,咱就不操心了。得了實惠,還踏實放心,我擁護這新政策?!?/p>

  順義區馬坡鎮廟卷村,從去年起開始實行“精細化社區管理”。村里有公共停車場、警務工作站、出租房屋服務站、治安巡防工作站和民調室、監控室,全都專人專職,24小時全天候,有啥事,隨時來。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兒。農村在變,農村的社會管理的招兒也在變。

  “樓門長”服務到家

  “通知樓門長們,讓居民檢查自家燃氣?!?/p>

  寫通知,發送信息,5分鐘后,電腦顯示:西城區月壇街道三里河一區的120個樓門長都已接到了通知。

  在西城區,有34210個樓門,每個樓門,都有一個樓門長。

  樓門長不是“官”,但樓門長挺重要。他(她)是樓門里的宣傳員、信息員、管理員、聯絡員、組織員、監督員、協調員……只要樓門里的事,都能操上心。

  如今的城市里,“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社會人”又變成了“社區人”、“樓宇人”。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社區、樓宇里生存著,不是在住宅樓,就是在辦公樓。

  樓宇,成為社會管理的又一個新的單位。樓門長,成為最基層的社會管理者和服務者。

  西城區在3萬多名樓門長的基礎上,借助物聯網、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創新推出了“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模式。

  三里河一區的居委會,信息發送端是一臺安裝了管理軟件的電腦。各樓門長家中,則有一臺書本大小的數字機頂盒終端。居委會通過電腦隨時發送的文字通知,在接收端會變成一條語音信息,樓門長看到“新消息”的提示,一按機器上的播放鍵,語音通知便即響起。樓門長再告知本樓門的住戶。

  樓門長要負責采集“10+X”信息,按時上傳?!?0”是指本樓門戶籍人數、常住人數、流動人口等10項固定信息,“X”是指群眾訴求、安全隱患等特殊信息。居民們的訴求,由樓門長上傳到信息響應綜合平臺后,社區、街道、區相關職能部門三級聯動,根據職責及時響應處理。

  不僅是住宅樓,商務樓宇里也逐步建起了樓宇社會服務工作站。

  2009年起,朝陽區社工委開始構建數百座商務樓宇的服務站,如今已經做到了全覆蓋。樓宇服務站集中了黨務、政務、社務的職能,增加了工商服務、稅務服務、交通服務等“兩新”組織需要的服務項目,還細致地規定了每項服務的服務對象、服務時間和完成時限。

  各種“樞紐型社會組織”也在不斷壯大。532家工會服務站,覆蓋480萬工會會員;5000多家各級各類青年社團組織,鞏固和加強了青年的組織網絡;150個溫馨家園,為14萬多名殘疾人提供了康復訓練與服務……

  人的存在方式、社會組織形態不斷變化的今天,社會管理的形態也隨之在不斷地創新和改變。

  “民情圖”體察需求

  “書記負責親自抓,委員明責包到家;一目了然院落圖,每天入戶準備足;社區民情隨時記,委員歸來勤通氣;協調力量解民難,規定時限還民愿……”

  這是東城區九道灣社區的“民情日記工作流程歌”。

  從2005年1月至今,九道灣社區的居委會工作人員們,已經記錄了“民情日記”5萬6千多篇,為居民辦理各項事務11萬件。

  九道灣社區是個典型的平房區,12條小巷,197個門院,1507戶人家,4100口人。每天,將居民的大事小情、意見需求記入民情日記,已成為九道灣社區工作人員們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為了摸清社情民意,他們每天至少要花半天時間入戶走訪。

  翻開九道灣的“民情日記本”,誰家有人殘疾,誰家有人失業,誰享受低保……居民的煩心事、困難事,記得一清二楚。

  “民情日記”,是九道灣社區為第一時間了解居民需求而創設的社會管理新手段。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發現群眾的需求是社會管理的第一步。把群眾的需求當成社會管理的“指南針”,才能實現真正有效的社會管理。

  豐臺區角門東里二社區,轄區內16棟居民樓每棟都有一張“民情圖”。打開“民情圖”,誰家是空巢老人,誰家的房子在出租,黨員和居民代表分布在哪兒……一目了然。居委會根據“民情圖”為居民分門別類提供服務:對空巢老人,不定期上門走訪,了解困難;對低保戶,幫他們找就業信息,聯系工作;對殘疾人,幫助他們利用好社區里的康復設施……社區服務有的放矢。

  東城區有“居民議事廳”,張家有什么想法,李家有什么意見,趙家有什么需求,大家暢所欲言,政府想法解決。

  在石景山區,創造性地推行了“地區代表會議制度”,轄區居民按常住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選舉出社區居民代表,代表們從居民中收集意見建議向社區反映……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

  社會管理的創新,說到底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群眾的需求和期待、不斷發現矛盾和問題,然后不斷滿足群眾需求和期待,不斷尋找或創造方法去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

  北京的社會管理,就是朝著建設和諧社會、首善之都的目標,在這樣一條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