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葉心瑜:毛澤東對創建中國共產黨的貢獻
時間:2011-07-18 09:55: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毛澤東在建黨前后,是位博學、篤學、苦學、踐學的知識分子。他廣讀書、比較學、實踐行的讀書精神,獲人稱道,也使他從非馬克思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他從組織“新民學會”到湖南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從理論上、思想上、組織上和干部上作了充分準備。

  1918年8月,毛澤東到達北京,10月,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在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直接領導下工作。李大釗的言論和行動直接影響著毛澤東。1920年11月間,毛澤東收到陳獨秀、李達的來信,接受他們正式委托,積極籌備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毛澤東于11月左右邀請陳獨秀來長沙,參加湖南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立會,陳獨秀因工作未能到會。南陳北李的建黨思想對毛澤東產生了直接影響。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存在不是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決定的,而是要看它的指導思想、綱領、行動、宗旨、道路、戰略、策略、政策等。在上述問題上,毛澤東都起到了他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正如《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所表述的:毛澤東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由激進民主主義者逐漸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1918年4月,毛澤東與蔡和森等人在長沙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從事革命活動。同年,他在第一次北京之行期間,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想影響。五四運動后,他主編《湘江評論》,熱情歌頌十月革命,認為這個勝利“必將普及于全世界”,“我們應當起而仿效”。1919年12月他第二次到北京,熱心閱讀關于十月革命的書籍和馬克思主義著作。1920年4月,他從北京到上海,一直逗留到7月,同陳獨秀探討馬克思主義以及如何開展湖南的革命活動等問題。在北京和上海這段時間里,毛澤東的思想迅速發生變化。到1920年冬,他從理論到實踐上已成長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毛澤東積極從事建黨的準備工作,使新民學會成為奉馬克思主義為主要信仰的革命團體。蕭子升晚年回憶道:1920年,新民學會出現了分裂,在毛澤東領導下,那些熱衷共產主義的人,形成了一個單獨的秘密組織。蕭子升講的這個秘密組織就是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上述記述和回憶充分說明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和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以及他對中國共產黨創立的作用。

  中共成立后,毛澤東回湖南,1921年10月成立支部,發展黨員,后來又成立湘區區委。1922年11月,成立湖南全省工團聯合會統一湖南省工人組織。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斗爭中,毛澤東已成為老練的革命家。毛澤東不僅重視工人運動、重視黨組織的鞏固發展,而且重視農民運動,把農民作為中共可靠的同盟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中共三大上由毛澤東和譚平山起草的《農民問題決議案》指出,任何革命,農民問題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中共也注重農民運動,把農民發動起來,就可形成革命局面。

  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認識到農民參加革命的重要性,具體分析農民中各階層的經濟、政治地位來說明農民革命的動力和目標、說明中國革命同盟軍這個重大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勝利的基石。瞿秋白當時曾稱贊毛澤東和彭湃是領導農民運動之王,彭湃犧牲后,毛澤東已成為領導農民運動的極具權威的領導者。

  在中共三大前,他已具有統一戰線的思想,這是黨的三大法寶之一。

  革命道路的提出和逐漸成熟,也是毛澤東對黨創立、鞏固和發展的貢獻之一。南昌起義、八七會議和秋收起義,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新時期。毛澤東等拿起了槍,上山打游擊,實行了“槍桿子”與“民眾運動”的結合。毛澤東提出革命道路的理念,是中共鞏固和發展的正確重大的戰略決策。

  毛澤東建黨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鞏固和發展起到極大作用。建黨前,他與蔡和森通信中提出建黨的重要性。三灣改編、古田會議勝利召開,對中國共產黨建設起到極大作用。古田會議決議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獻。毛澤東對它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毛澤東創建中國共產黨有其特點,這些特點也是毛澤東對黨創建的貢獻。一是重視理論學習,把共產黨建成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二是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三是要求共產黨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永葆中國共產黨的生命力;四是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五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六是在學習、實踐中探索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在勝利中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等。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