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0:53:50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陳 述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城鎮化研究中心 陳 述
全球產業鏈的空間分布越來越趨向于集聚化,都市圈已成為承載要素集聚和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其中都市圈核心區最為集中。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進一步增強城市群和都市圈核心區綜合承載能力,促進都市圈核心區集聚發展。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戰略,優化空間結構,構建一個緊湊的、不同能級的多核心結構與一個強大中央都市區域,將都市圈核心區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一、構建粵港大灣區緊湊型都市圈核心區空間結構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選擇高質量的密集化模式,鼓勵高強度、緊湊性、多極化。極核導向發展,促進更多集約緊湊的一定規模高質量的城市中心的形成,在大區尺度上培育更多一定規模的城市中心以實現平衡的生活和公平的地域發展。城市聚集中心性呈現冪律分布,只有少數區域如都市圈核心區具有很強的聚集能力,因此,有必要構建緊湊型的多中心、均衡增長的穩固空間結構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中描述道:“不論一座城市的起源是多么普通,城市的集聚都有可能產生神奇的效果。”資源集聚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都市圈發展的快慢取決于高端資源要素集聚的能力和效率。制定一套全面的策略,使粵港澳大灣區更宜居、更具包容性、更公平、生態環境更平衡、更能抵御氣候變化,以及區域一體化程度更高。填充式加密建設不同層級都市圈核心區,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和土地價值。創建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都市圈核心區,促進都市圈核心區的可持續發展。從環境的可持續性、土地使用、交通、歷史保護和城市設計、街道和開敞空間、住房、經濟發展等方面,充分利用都市密集區的地下空間,處理復雜既存利益格局,實施高密度存量土地再開發,以提高都市圈核心區的土地利用效率。
選擇高質量的密集化都市圈核心區發展模式,區域快軌站、地鐵站和公交樞紐站主要圍繞濱水都市創新活力區發展需求進行配套部署。對于濱水都市創新活力區周邊已建成區域,強調存量優先的都市主義原則,以通過填充式開發,增建設強度等都市發展方式,在人口密集區增加公共交通站點密度,提高住宅和都市化的品質。日本政府通過都市更新法案,提高開發強度,在重要節點如東京大手町等處,為鼓勵再生開發設為容積率特別適用地區,放開容積率的控制刺激都市圈核心區城市更新,并進行政府公共設施用地的再開發。集聚發展有助于降低基礎設施投資和交通建設成本。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們都需要更加接近彼此。而在知識經濟愈加重要的今天,生產力的提升、創新的迭代,在人、產業、創意聚集的城市將更可能發生。針對大尺度區域復興規劃,不是把新增建筑面積平攤到所有區域,而是通過多級土地置換和設立容積率銀行實施容積率轉移,在原有的優質地塊及其周邊增加新建筑面積,以提高該地區的集聚度和競爭力。以高密度發展代表上海陸家嘴的國金中心大廈,占地37畝容積率為17,集合高端商場超甲級辦公樓創新中心、服務式人才公寓的優勢業態組合,匯聚眾多跨國精英企業人才,多要素集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稅收突破百億元。陸家嘴都市圈核心區培育產生稅收億元樓宇110幢,其中稅收10億元以上樓宇32幢、稅收60億元以上樓宇4幢。高密度宜居樓宇經濟舉措,在背后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都市圈核心區之間高效連通是提升全球競爭力關鍵
整合都市圈核心區發展關鍵政策,完善城市中心層級體系,都市圈核心區土地使用模式和區域性的綠色公共交通設施有效的連接起來,強化公共交通引導支撐空間發展,城市中心體系與公共交通模式形成耦合關系。利用密集的都市圈核心區和緊湊的街區可以使城市政府提供共享的便利設施和高效的交通連接,從而增加城市生活的便利,使都市圈核心區發展更可持續。
加強都市圈核心區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提高出行效率是粵港澳大灣區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基本要求。采用無縫整合方式,整合道路、鐵路、水運等多種交通方式,在注重高效緊湊的換乘樞紐區域,確保不同的區域和交通方式能夠實現無縫對接,不同層級都市圈核心區之間快捷連通。在高效集約化土地利用框架下,提供多樣化的交通方式,通道布局能夠解決高峰小時幾十萬人數量級的運輸需求,實現密集交通系統的重新平衡,通過大編組、高密度的多貫通的地鐵才能在城市內部擁有如此巨大的輸送能力,提升軌道交通的密度,突出公共交通連通性和可達性,緩解都市圈核心區交通基礎設施的運行壓力。這在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最大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突出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引領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開發建設和交通發展都根據這些不同區域核心區的劃分結合交通可達性提出了差異化的要求和策略。都市圈核心區為城市發展帶來眾多機會,一定是便利可進入,以行人為本及充滿活力的開放型社區。不同區域核心區連接也要確保交通網絡的適應能力,尤其是密集站點的大運量軌道交通TOD模式,降低了通勤的距離和時間,提高都市圈核心區可達性。倡導綠色出行,鼓勵市民綠色交通通過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增加水運并盡量放棄小汽車出行,解決都市圈核心區高密度人口流動的需求,使得道路交通擁堵不再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制約因素。
三、全方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核心區的可持續發展
從推進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市圈核心區是極其重要的資源。為了滿足住房和就業的增長需求,促進地域的公平,城市應該向上發展不是向外擴張。引導人口向都市圈核心區集聚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外圍地區的開發壓力,控制自然土地的消耗,保護農田和郊野開放空間,構建低碳的超大城市都市圈核心區空間結構。緊湊型形態向上擴張模式相對于松散型形態跳躍擴張模式更能節約土地資源。
人口密度增加使人均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緊湊型的都市圈核心區空間結構有利于減少交通運輸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研究,生活在公共交通便捷的都市圈核心區的家庭每年開車出行的距離只有城市普通社區的1/3,郊區的1/6,顯然人口向中心區的集聚將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城市擴張導致了通勤時間增加,分散型城市密度太小,增加基礎設施成本,并使公共交通變得低效不可達。
創新活力型都市圈核心區的規劃以產業發展和公眾健康作為出發點,濱水創新活力區發展堅持在現有居住區增加人口優先于開發無人居住的土地,新建就業活動場所必須最小化地占用林業和自然用地。在人口密集的都市核心環境中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立體城市村落體系。熱情洋溢的都市街景營造出標志性的場景氛圍,令人流連忘返,未來一系列生態景觀與戶外配套設施,包括天然湖璉公園和綠化區域,將為都市圈核心區開創嶄新的公共活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都市圈核心區提供亞熱帶開放空間和自然區域,作為城市密集區的呼吸空間。河流,小溪和海灣得到了所有人的改善,保護和享受,重視并尊重干旱和洪水時期水在城市中所扮演角色。
都市圈核心區建筑和綠化設計考慮城市的亞熱帶氣候與自然生態特征,將可持續設計理念與先進技術相結合,將極大地降低對能源、水資源的利用和碳排放。創新活力型都市圈核心區優先考慮生態可持續和人性化體驗:尊重自然環境,構建完善的藍綠系統,引入綠色基礎設施;塑造適宜的城市尺度,整合先進技術和多模式的公共交通系統,使能源成本、網絡消耗、生態占有都降低到最小限度。充分融合嶺南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城市空間及景觀,探索都市圈核心區生活和工作同自然結合的新方式。為城市提供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四、集聚創建功能更加混合和更加富有活力的都市圈核心區
緊湊宜居的都市圈核心區公共空間是一個致力于成為滿足人們各種需求,能吸引人才并所有人都想去都可以去的地方。通過圍繞濱水都市創新中心區進行集約化的發展,促進功能混合和社會融合,提高生活質量,節省能源和空間資源,減緩城市擴張。增加人口和住宅密度的,以及功能的混合度提升,重視本土地方特點,避免中心的同質化。創造一個功能更加混合和更加富有活力的都市圈核心區。前波哥大市長給了都市核心公共區域的積極影響一個最好的描述:好的公共空間是一種魔法產物,它從不停止產生幸福感,它就是幸福本身。
充分公眾參與提升規劃可操作性。鼓勵居民、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各方積極參與都市圈核心區建設包容性社區。都市圈核心區在促進城市更新中將住房開發與交通發展相匹配,核心區增長機遇將成為良性增長的最佳實踐。通過原地重建和基礎設施建設,釋放土地價值,舊建筑的再利用、提高都市圈核心區的密度及宜居性、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可支付的住宅。在保持都市圈核心區現有土地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各節點和腹地不同土地用途和空間分布的多種可能性。
功能混合布局實現住職平衡增強街區的活力,提升都市圈核心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完善的都市圈核心區空間體系,確保單一區域內的職住平衡以及大都市區的整體發展平衡。都市的居民因此被聚集在一起,這樣一種聚集型生活方式,在文化上在社區建設上也都獲得利益最大化。功能混合布局實現住職平衡增強街區的活力,提升都市圈核心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都市圈核心區土地承載著建筑物,更承載著生活,從而形成超越生活的交流空間。提高土地效率也就加強了社會的流動性,創造出更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的特征性也就愈加明顯。倡導功能復合用地集約,把都市圈核心區造成未來的綜合性中心,而不是單一的中心商務區。打造一個健康包容的都市圈核心區,使核心區能夠獲得廣泛的健康、教育、娛樂和休閑機會,尋求包容性的建筑和公共空間。
都市圈核心區發展更廣泛的用途和創造性的生活方式,使其不僅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工作場所,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活和娛樂場所,鞏固粵港澳大灣區首位都市核心區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24/7共享中心和全球金融貿易創新中心的地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