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澇”頑疾
時間:2011-07-13 12:48:07
來源:中廣網
中廣網北京7月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上班在辦公室看海,下班在地鐵里看瀑布。水中有魚可能也有電,水中有井可能還沒蓋。
這兩句話說的是上個月23號北京的那場大雨,是網絡上流傳的各種段子。武漢看海,北京捕魚,就在昨天,成都再遭暴雨襲擊,全城變成澤國。
這樣的例子多了,比起調侃,更多的應該是反思。中國的大城市為何在暴雨襲擊下紛紛淪陷,城市內澇之頑疾,病因何在?地下網線高速發展,城市內澇之醫治良方又是什么呢?中央臺記者柴華對《新世紀周刊》環境科技新聞部主任李虎軍進行了一番采訪。
記者:對2004年的大暴雨很多北京人至今記憶猶新,那之后北京已經在城市排水系統的改造中投入了巨資,為什么仍然會出現橋下路段積水、地鐵倒灌等等現象呢?
李虎軍:2004年7月10日那場大暴雨給即將迎接奧運會的北京提了一個醒,這之后北京的排水系統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像蓮花橋、安華橋這些嚴重的積水點都換上了大功率的抽水泵,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北京和很多中國城市的排水系統,就是“舊賬未了又欠新債”。像中國的大部分城市排水設施還是比較落后的,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當中,排水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去。據排水系統一位退休專家介紹,北京在排水系統上的投入在國內城市里面算是最好的了,每年大概有30、40個億,但是城市擴張速度太快,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統仍然是缺失的,像這樣的話沒有幾百個億可能都是下不來的。
至于說地鐵倒灌的情況,其實上海等城市可能這幾年發生的更多一些,更早的時候在日本福岡甚至出現過地鐵淹死人的情況。同濟大學的劉曙光教授他在這方面做過研究,他告訴我們,這主要是因為地鐵等地下空間的排水標準設計過低,這樣的話地鐵的出入口阻擋不了暴雨的洪水,但另一方面確實和最近幾年暴雨的強度比較高有關系,因為城市可能大部分地方防暴雨是1年一遇到3年一遇,但是這次暴雨比如說10年一遇,很多地方的積水是難免的。
記者:正如您所說,在全球變化和城市熱島效應的背景下,暴雨等極端天氣在一些城市變得越來越頻繁。2009年,北京市規劃委已經在組織課題,考慮提高排水標準。目前看管網改造的主要難點在哪里?
李虎軍:首先是錢的問題,怎么去評估這個投資產出比。我們知道一場暴雨過去以后如果沒有新的暴雨再來的話,老百姓很快就會忘了,然后等到下一年暴雨來的時候大家又想起來了。城市管理的決策者同樣也會做這樣的權衡,像北京雨季非常短,暴雨造成的損失可能遠遠抵不上它在排水系統方面的投入,我想這個可能是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另一方面,就算我們有了錢很多問題也難以解決,中國的城市一開始搞建設的時候,如果排水系統沒有到位的話,再補救的話可能會麻煩很多,投入的錢也會多得多,像現在地下空間已經被不斷發展的電力、熱力、電器等很多管道占據,地面建筑又很多,土地的權屬也比較復雜,有些地方可能即使想去改造可能也是有心無力。這個問題不只是中國存在,像日本也曾經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東京不得不把地下的管道修到大概據說是60米的地方,這個投入是成倍成倍的增長。
記者:面對日趨頻發的城市內澇災害,像北京、武漢、廣州、上海這樣迅速擴張的大都會城市,它們究竟可能有哪些應對之法?有沒有能夠治本的良方呢?
李虎軍:整個預防和減緩城市內澇災害肯定長期的一個戰斗。專家大概有這樣一些共識,第一是完善法規標準提高管理水平。舉一個例子,中國目前并沒有專門針對地鐵或者說其他地下空間的排水標準,很多情況下只好采用地面的防洪標準,一個是地上一個是地下實在差的太多。另外一個是不要欠下新的債務,像北京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努力了,我們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已經在為北京一些遠郊區縣的新城區做基礎設施的狀況規劃,這當中雨水的排除和利用專項規劃已經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據介紹,建設當中需要多少排水口,管子要多粗都已經明確的寫在了設計當中。
另外一個方面,城市的排水體系它實際上是由排水管網、河道、湖泊這樣一個體系共同組成的,湖泊、湖道也可以起到一個調蓄的作用,這方面應該說武漢算是一個比較不好的例子,武漢本來是百湖之城,但是這些年城市快速發展,湖面大量的減少,當然這個一方面也是城市迫不得已,帶來一個惡果就是武漢的南湖旁邊有一條雄楚大道,其實在排水管網上已經花了上億的資金去改造,應該說是比較先進的了,但是今年的兩次暴雨一來它仍然被淹,所以說這也提醒我們,醫治城市內澇同時也需要依靠湖泊、河道這些方面的調蓄作用和排水管網來共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