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澇:排水系統(tǒng)、避難設施、應急意識一個都不能少
時間:2021-07-22 11:28:28
來源:城市化網
河南這場特大暴雨給包括鄭州在內的很多城市建設帶來反思,未來再遇到此次問題將如何更好處理?7月21日央廣網記者專訪各方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fā)展研究院教授李紅昌表示,雨水管網是城市防澇的主要工程設施,應構建城鎮(zhèn)防洪、排水和排澇三套工程體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地鐵等城市重點內澇區(qū)域,未來亟待建立應急排水裝置。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樹坤建議不能僅靠排水和“海綿城市” 應急避難是關鍵。應急咨詢專家安光勇則認為,城市基建之外,應急意識也應加強。
雨水管網作為城市防澇的主要工程設施,在這次河南特大暴雨中引起關注。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fā)展研究院教授李紅昌認為,對城市管網的認知既要有短期、中期的思維方式,還要有長期的思維方式。“未來要通過家庭儲水、雨水管網,建立水庫、建立大型儲水設施等方式,組成抽排水系統(tǒng)。這對城市來講,是一項長遠的規(guī)劃,必須重視起來。”他說。比如此前,北京也出現(xiàn)過大量的洪澇災害。隨后,北京在可能產生雨水集聚區(qū)域,建立了大量的出水裝置和相應的抽水裝置。李紅昌建議,從短期來講,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針對重點可能產生災害區(qū)域,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加強居民樓儲水工程的建設,提高公共儲水能力,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是很容易取得成效的方法。另外,從長期來看,就要建設更大型的管網設施,“比如橫穿鄭州市整個城市,建設多個方向的管網設施,形成網格化管理,以減少出現(xiàn)這樣的內澇情況造成的損失。”他直言,未來,完成這些長期規(guī)劃,是需要各方通盤考慮的綜合性問題,并非哪一個部門的事。內澇問題,既涉及到城市規(guī)劃、交通,也與雨水管網的應急設施、應急體系建設相關,甚至還涉及到日常節(jié)水用水設施的使用。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樹坤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可借鑒國外的排水經驗。比如德國,降雨很少導致路面積水,這與城市的地面主要采用透水材料有關。根據不同區(qū)域,鋪設不同的透水路面,比如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qū)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透水性地磚。在他看來,內澇問題是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問題,需要城市主管部門重點加強排水設施的建設。比如在地鐵等容易產生內澇的區(qū)域,未來就要考慮建立相應的應急排水裝置。“同時,如果全國各類建筑都能初步具備儲水能力,可以為各自建筑排空門前積水,通過微循環(huán)下局部的儲水設施和管網,城市內澇問題就能得到緩解。”不過,李紅昌強調,緩解城市內澇,不能僅僅靠排水系統(tǒng)和“海綿城市”來解決。“主要還是要靠應急避難設施,這是關鍵。”
應急咨詢專家安光勇認為,不能完全依賴城市基建來完成應急體系,民眾和政府的的應急意識也需要加強。他舉例稱,日本地震多發(fā),即便其建筑考慮到地震狀況建設得比較堅固,但當地震發(fā)生的時候,還是會發(fā)生很多建筑的倒塌。相對于這些建筑倒塌的數量,傷亡率卻相對很低,這得益于預警體系和市民的安全意識,以及日常培訓帶給市民的應急思維。他認為,此次鄭州暴雨也一樣。如果能夠提前通過各種電視、微信等媒體插播緊急通報,實時報道暴雨的相關情況,對于可能的危險進行報道,也許能夠減輕災害程度。同時,市民也能夠通過自身的安全意識,避免乘坐危險的交通工具,也能夠降低其傷亡率。(以上文字綜合央廣網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