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公頃保障房用地大考
時間:2011-07-07 11:44:02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作者: 王金
“不是我們不支持保障房,是政府不讓。”重慶一大型民營開發商對記者說,本來去年要參與公租房建設,后來在拿地中敗下陣來。重慶市長黃奇帆的意思是,保障房姓公不姓私。反倒是在北京可以輕松地拿到保障房地塊。
2011年計劃投資1.4萬億元,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萬套。這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2011年的規劃。這一規劃和2010年的580萬套相比,增長72.4%;對2010年預計970萬套的商品住宅市場而言,將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
近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指出:2010年全國保障性住房用地增加336%。按照住建部規劃,1000萬套保障房,假設每套60平方米,則需建筑面積6億平方米,按容積率3.0計算,至少需土地20多萬公頃。
如果要實現1000萬套的計劃,則需至少比2010年再增長10萬公頃。在18億畝耕地紅線的限制下,天量土地從何而來?特別是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如何“保障”保障房的土地供應呢?
重慶保障房的地票游戲
“城市住房供給體系的合理結構,應該30%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房,70%是市場主導的商品房?!秉S奇帆的保障房計劃已經將產權進行了定性,重慶的保障房只能姓公。
據了解,重慶保障房建設主要在市政府以及下屬地產集團的公有體制內運作。2003年以后,重慶市成立了正廳級的事業單位重慶市地產集團,作為政府唯一的專業儲備土地機構,為政府儲備土地。
經過七年的發展,重慶市地產集團控制的土地儲備已達20多萬畝,成為重慶市土地供應的主渠道。其儲備土地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舊城拆遷,一種是以地票交易方式實現的農村土地流轉。
地票是成渝土地改革的新產物,它是一種用地指標,原理是: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后,在農村土地交易所進行地票交易,可以和城鎮建設用地置換。這樣一來,可以把閑置的農村建設用地盤活,一方面能保證耕地總量不變,一方面又能給農民提供補償。在重慶模式中,最終競得土地的開發商可以用地票抵扣部分出讓金。
市政府對地票交易總量實行宏觀調控,最基本的措施是,根據每一年度的用地計劃、周轉指標規模和經營性用地需求等情況,合理確定一個年度的交易指標總量。
目前,擬通過地票供應的建設用地量大約只占重慶年計劃建設用地量的10%。這不同于成都的地票制度,所有土地交易都需要地票,且不抵扣出讓金,而每年地票總量有限,客觀上炒高了成都地價。
就這樣,重慶市政府擁有了國內最大的土地儲備量。按重慶計劃三年內建成300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需要3萬多畝土地,由政府儲備的地中切割出來。
2010年重慶市首批開建的三個公租房項目之一“華巖組團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建成后能夠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1.8萬套住房,可供4.5萬人居住。該項目由重慶地產集團提供土地,市政府撥款20億元,再向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借貸期限為十年的15億元貸款,以每年租金償還利息。由于租金必定不足以償還本息,還需由政府落實后續補貼,自始至終在政府主導的國有體制內完成。
上述重慶那家大型民營開發商向記者說,本來也有好幾家民營開發商想參與保障房項目,不過市政府還是把它嚴格限制在公有的體制內,不鼓勵民營資本的進入。估計一方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保障房的公益性,一方面也是為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土地供應緊張考驗廣州保障房姓氏
廣州的模式也和重慶異曲同工。
2009年末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土地儲備辦法》,在國內首創了保障性住房用地單獨儲備制度,該辦法明確將市住房保障辦作為廣州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儲備主體,并負責儲備純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地塊,將經營性土地和保障性土地分開儲備。
據了解,純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地塊,由市保障辦負責儲備;經營性住房建設的地塊,則依然由市土地開發中心負責儲備;既有保障性又有經營性用途的地塊,由市土地開發中心負責儲備。并優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以劃撥方式供應保障性住房土地。
目前,廣州有五種土地可以納入保障房用地儲備:依法收回的國有土地和閑置土地;收購的土地;行使優先購買權取得的土地;已辦理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審批手續的土地;其他依法取得的土地。
2010年11月,廣州市住房保障辦主任李俊夫表示,市住房保障辦承擔了全市1/3以上住宅供應的建設量。2010年廣州市的住房用地供應中,保障型住房規劃建筑面積則占整體供應的31.47%~39.8%。
據了解,廣州市鼓勵企業以劃撥或者協議出讓的方式,將空閑或者處于低效利用的工礦、倉儲、住宅等用地參與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正在推進的“三舊”(舊城區、舊村莊、舊廠房)改造有望騰挪出大批中心城區的土地。
為了緩解保障房土地供應緊張局面,廣州市在政府主導建設保障房的基礎上,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用土地建設保障房,將部分直管公房轉作保障房,鼓勵用地單位建設公租房,或在商品住宅小區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等。
雙軌制助推北京上海保障房建設
不同于重慶廣州,北京的保障房除政府自建之外,更多采用配建制,放手讓民間資本參與。
據北京市國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2010年完成供應保障性住房用地約1332萬平方米,占已完成住宅用地供應量的52.7%,其中包括劃撥和商品房配建兩部分,商品房配建大概占到總量的40%。
從2008年開始,北京市要求商品房項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在今年北京加大保障房建設規模的情況下,配建比例進一步提高。北京市國土局局長魏成林曾表示,今年的配建比例要從15%提高到30%,原則上所有商品房項目都應該配建。
據了解,“配建”實際上是政府在一些好地塊中搭配保障房,也通過招拍掛出讓,相當于變相補貼一些出讓金。開發商為了那些地塊,也不在乎搭配保障房,只要總賬能夠算得過來。
這種“招拍掛”出讓方式是北京市率先探索的:對房價上漲較快的區域試點采用“限地價,競租賃房面積、限價房面積”的方式。當競買報價達到合理土地上限價格時,就不再接受更高報價,而轉為在此價格基礎上通過現場投報配建租賃房、限價房面積的方式確定競得人。
地產大佬任志強表示,在商品房和保障房用地捆綁出讓的過程中,出讓價格偏高的狀況經常出現。甚至在不少地塊的成交中,樓面地價高于政府對保障房的回購價。任志強認為,配建保障性住房是在推高商品房房價,并轉嫁到購房者身上,相當于“所有的消費者和購買者要為政府承擔社會保障責任”。
至于保障房的選址,北京市國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保障房用地約50%分布在軌道交通站點附近,較好地滿足了入住居民出行便利的需求。2010年,保障性住房用地90%以上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區、重點發展新城的交通便捷地區,通過預留一定比例的配套商業或產業用地,滿足居民就業等更深層次的需求。
北京市東城區政府一位保障房項目負責官員表示,在核心區域就不宜配建保障房,東城西城的保障房就很少。比如,北京市廣渠路15號地配15000平方米的廉租房不大合適,因為住廉租房的人要住在CBD,必然負擔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應該提高商業用地的收益,把這些錢拿來在新城或交通方便的地方建廉租房。
記者采訪了解到,北京市海淀區2011年將有15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開工建設,包括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公共租賃房、“三定三限”安置房以及定向安置房,計劃竣工52.7萬平方米交付使用。
北京市昌平區今年將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0萬平方米、4842套,竣工交用保障房1930套、17.4萬平方米。豐臺區將籌集新建各類政策性住房約2.85萬套。朝陽區計劃竣工各類政策性住房7500套,主要分布在管莊、東壩地區,約占全市總量的十分之一。占地面積約60萬平方米。
專家認為,重慶由政府主導模式可以確保保障房的公益性質,但對金融支持以及專業開發經驗要求較高,北京模式更多借助民間資本的力量,更加市場化,但開發商參與保障房不具有成本優勢,之前便出現過經濟適用房改成兩限房以提高利潤空間的情況。出于逐利的考慮,北京的保障房具有3%-5%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