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9月25日訊(譚少容報道) “城市化大籮筐系列對話——粵港澳大灣區超級棒”第二站來到廣東省惠州市。9月22日下午,惠州華貿天地3號樓領導、嘉賓、媒體云集,“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生活圈峰會暨2020年城市化網、華貿天地創新高峰論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精彩對話。這里有理性的思辨,也有感性的流露。大家一起探討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機遇與準備,感悟自己眼中的惠州,分享華貿中心商業地產和城市的關系、地產對城市的貢獻。
惠州能否第三次走向海洋?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從41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給廣東、福建兩省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開啟國家的市場經濟下的對外開放說起,談到惠州的變化以及惠州對中國的貢獻。他說:“這里已經不是一個農業的惠陽地區,不是一個農業的珠江三角洲,它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口集聚度最高,而且將在中國最先實現以軌道交通、磁懸浮、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形成一體化的城市群。”
李津逵對很多城市的歷史都有研究,他說,惠州是典型的客屬地區,他們生活在山區、住在圍屋里,凝聚力非常強,開放性似乎有所不足。但是百年來,在這個地方經歷了兩次走向海洋的過程:第一次是鴉片戰爭之后,大量的客家人從惠州走向了海外,所以惠州是客家人走向世界的起點,那次開放的結果使得現在全世界有3000多萬客家人;第二次是30年前大亞灣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澳頭港更名為惠州港,變成了億噸級的港口,它和深圳鹽田港一起成為全世界十大樞紐港前七名之一。這兩次走向海洋,一是人口走出去,二是貨物進出口,都大大推進了惠州融入世界的進程。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嚴峻,新冠疫情、香港動蕩,中美關系出現了一個長期緊張的對峙局面,惠州的方向在哪里?李津逵認為開放是最大的內需,而此時要看一個城市是不是能激發出居民向上的激情、友善和熱量去走向世界。他從自己的行走和感受找到了惠州這個城市獨特的氣質,并且直言:“惠州第三次走向海洋,是城市的文化、精神與世界接軌。比如城市將在與世界對話中更加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政府將按國際慣例提升法治善治的水平、市民將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向人類先進文明看齊。惠州的第三次走向海洋不僅是人要出去、貨要暢通,而且是文化要升華。惠州將通過這第三次走向海洋成為大灣區中一顆東江明珠。我們對惠州很有信心。”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他表示看好惠州城市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城市價值的提升。在回答現場媒體提出的惠州和深圳兩個城市的比較優勢時,他說:“惠州和深圳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生態資源,惠州的面積是深圳的5倍、人口只是深圳的1/4,惠州的人均土地面積是深圳的20倍,可以想象未來在惠州出現一個宜居宜業宜游都市圈中的示范片區是非常有可能的。”
中產階級正在崛起,惠州準備好了嗎?
論壇上,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蔡義鴻分享的話題是“中產階級正在崛起,惠州準備好了嗎?”他說,現在中產階級有很多評估方式,若是參照歐美國家的標準并不太合適,因為:第一,中國人口基數很大,有14億人;第二,我國地域差異很大,貧富差距也比較大。不能只用人均經濟收入的指標來評估中產階級,應該結合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消費能力、物價等來進行綜合評估。他認為評估中產階級的要素有:第一有穩定的就業,第二有固定的居所,第三受過高等教育或專業技術培訓,第四有一定的文化消費需求,第五有較高的自我實現價值。
我國中產階級的數量具體有多少呢?蔡義鴻說,中國的城市化從快速發展階段已經進入到提質穩定階段。截至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66.6%,戶籍人口城市化率44.38%。按照戶籍人口估算,約有3億人左右。這些戶籍人口在城市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有戶口、住房,還有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保障,具備了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這些中產階級正是類似華貿中心業態的主要消費群體。
他說,我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戶籍人口城市化率之間涉及的人戶分離人口是2.8億人。在這些流動人口中,有一部分人受過高等教育,敢闖敢干,離開家鄉,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寧愿“拋妻棄子”、犧牲自己一定的幸福指數在外打拼。如果有一些更人性化的管理政策跟上人口流動的步伐,解決這一批人的后顧之憂,那我國中產階級的數量應該會有所增加,“我認為在人戶分離的2.8億人里每年將有5%-10%的數量具備中產階級的潛力,一旦相關政策落地,他們將實現華麗的轉身——成為中產階級的一分子”。
“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中產階級的潛力最大。”蔡義鴻在比較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大城市群時說,粵港澳大灣區的落戶政策是目前最好、操作最簡單的,而且,粵港澳大灣區中產階級的數量也是最多的。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競爭很激烈,比如深圳在搶人、東莞在搶人、佛山也在搶人,廣州的落戶政策放寬明顯也是搶人。惠州該做怎樣的準備呢?他認為,惠州一定要宜居宜業,就業是第一個要素,住房是第二要素,第三是教育、醫療等配套要跟上,另外,惠州有生態資源和水資源方面的優勢,一定要將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好。
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生活圈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的建設的重要支撐和內地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示范區,還要打造成的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領航空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邵念強很推崇世界著名城市規劃設計大師簡.雅各布斯的理念,大致可以這樣描述:多樣化是城市的本質,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區域的規劃到底好不好,可以從若干個點去考察,比如說這個城市或區域的功能是不是集聚,街道是不是便民,與自然溝通的關系是不是很和諧,還有城市建筑是否有適當的高度和合理的建設密度等。
在粵港澳大灣區行走,邵念強感受到惠州華貿天地這一城市綜合體旺盛的生命力,認為它做到了多功能的聚合,很便民也很和諧,“這是一個集酒店、辦公、商場、公寓于一體的區域,五分鐘或者說十分鐘能解決你可能涉及到的所有問題,生態環境還讓人感覺很愜意。”
他指出,支撐這樣一個區域發展而且功不可沒的就是成千上萬的流動人口。三四十年前從農村進到城市來打工的人,他們只要有工作,進入到密集的生產線再苦再累也沒什么,只要能掙到比在農村更高的錢,能把錢寄回家鄉,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自己能過更體面的生活,就非常滿足了。他們對工廠的環境沒有過多的要求和挑剔。然而,未來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新興就業者尋找工作機會時,他們更愿意到工作環境好的場所。這也表明我們的人口紅利在逐漸消失。如今,各個城市都在爭奪不同層級的人才和勞動者,這就意味著一個生產經營的場所、工業園區應該要能夠適應新一代勞動者的需求。
那么,什么才是滿足新一代勞動者就業、工作、生活的場所呢?邵念強從城市綜合體說到田園綜合體、產業綜合體、產城融合的產業新城,他認為,第一個原則當然是產業,“一個區域、一個城市必須有自己獨特的產業,這些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或者是很難超越的。”第二個原則是功能聚合,在一個區域內,要把生產、生活、生意、生態、教育、醫療等這些東西放進去。第三個原則是生態環境。大灣區在規劃的時候已經站在了這樣的制高點,而且大灣區有天然的條件,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產業優勢。
地產對城市的貢獻究竟是什么?
論壇上,華貿商管總部副總裁赫群自稱自己是一個在惠州的異鄉人。她說出了在惠州生活一年多來對這個城市的感受——惠州是一個舒適宜居的城市、一個包容且寬容的城市、一個營商關系很好而且越來越便利的城市。作為一個來自外鄉的從業者,她認為惠州政府領導勤勉、努力、有干勁,對惠州的城市規劃、在交通方面的建設、在人才引進、招商引資等方面的政策特別認可。她敞開自己的心扉:“惠州這個城市是非常值得來的,或者說很值得到這兒工作。”
作為商業地產的專業人士,赫群分享了華貿商業地產和城市的關系。她說:“華貿這個品牌是做城市綜合體,從功能來講是服務型的平臺,在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我們在一個平臺上把一個個現代服務業串起來。”
她說,2006年年初項目開發前,還沒有提到灣區,項目所在的區域屬于老舊的城區,還是以基礎工業為主導。但是領導獨具慧眼,毅然決然做華貿中心的品牌。華貿天地2008年開始建設,2016年全部建完,整個區域71萬平方米,包括3座寫字樓,1座主力商業,3棟大住宅,1棟小戶型樓,由中央花園圍合,項目周邊配套齊全。現在看來,這十幾年的耕耘,如今的華貿天地在惠州處于一主三副的城市交通,配套設施全面發力,奠定了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地位,惠州華貿形成了戰略規劃發展綱領,將打造成高鐵創新產業帶的總部集聚區。
據介紹,項目的銷售率、入住率都是惠州最高的。華貿商場有15萬平米,加上整個商業街,為商戶的落戶提供了很好的空間。赫群說出了一組數據:“目前已經入駐的公司將近500家,再加上商戶600家,共計1100家企業。這些企業有相應的員工、住戶,固定的流量是25000人,商場最高的日流量可以達到10萬人,全年我們提供的流量是1500萬。”
如果要問一個地產項目對一個城市的貢獻究竟是什么,答案已經不言而喻。據透露,惠州華貿公司每年繳納的稅收為3.2億元,這是直接的貢獻,還有由人流帶動的間接貢獻,比如說就業等。赫群說:“我們商場的員工就有6000人,還有涉及到商戶的倉儲、物流、生產制造等也是間接創造了就業機會。在疫情期間,我們堅持開業,同時也大量地給商戶做減免,這也體現了我們國華置業的三個負責,即對城市負責、對歷史負責、對社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