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治理系統性強,統籌能力要求高,工作多態、環境多變。對于上海這樣一座有著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而言,我們很難在國際上、在歷史上找到城市安全管理的成熟理論和建設樣本。超大城市有超大城市的難題:上海地鐵日均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建筑總量1.3億平方米,高層建筑3.9萬幢,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筑1600多幢,地下管線11萬多公里,各類橋梁2800多座,危化品的儲存量達3000萬噸……要破解這些難題,必然要求上海繼續深化治理創新,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體征,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現代化新路子。在這方面,沒有捷徑可言,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斷探索并完善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特征的、符合上海經濟及文化特點的城市風險防控與應急管理體系,如履薄冰地守牢安全底線,以系統性思維強化整體協同,以全周期管理提升能力水平。
具體而言,城市治理工作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一要在理念、內容、機制上考慮,實現“現代化”;二要在手段、方法、路徑上考慮,實現“智慧化”。
現代化的治理,首先要樹立“城市是人民的”理念,要讓人民從城市的旁觀者、批評者轉變為城市的建設者、管理者。過去政府往往習慣于大包大攬,很多時候,政府想了很多、做了很多,但老百姓并不領情。用通俗的話來形容,政府是“愛你沒商量”,但老百姓卻覺得“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就治理內容而言,對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應當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六大指標去考慮,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其中前四項涉及上層建筑,后兩項則是基礎性要求。具體落實到上海,應該圍繞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的目標,重點從安全與環境兩個維度做強優勢。
城市的現代化治理還要解決機制問題。政府要理清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做得成什么的問題,但政府不能變成主體。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城市建設,如果一個城市90%的管理都能由市場、社會完成,說明這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很高。從社會角度看,參與只是第一步,“社會參與”慢慢演變為“社會主動”,這個機制就更成熟了。
“智慧化”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要發揮“城市大腦”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初期的“城市大腦”,是城市網格化管理的升級版。上海運用網格化管理城市的“部件”和“事件”,過去由網格員巡查,現在通過傳感器發現問題、預判預警問題,未來人工智能還能給出精確解決問題的建議。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中,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探索。比如用無人機檢測跨江大橋,從而實現局部精準維修,減少對交通的影響。
再如針對老舊建筑評估,以前只能用肉眼“毛估估”,現在用可視計算的方法,科學“體檢”、精準預判。目前,要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為牽引,更大力度推動部門職能整合、業務流程重塑、體制機制優化,使城市治理各方面緊密協同。
智慧不僅僅是技術,人的作用更加重要。技術能幫助我們形成風險地圖,建立預警機制,督促我們及時響應、及時處置。但同時,我們還需要“管理智慧”。構建合理的利益機制,也是“管理智慧”的一部分。假如一棟老房子修一修能再使用三十年,相信業主方也愿意分擔一部分費用,如果只能維持三五年,要想通過“拼盤”籌資來修繕就幾乎不可能。加裝電梯也是一樣。要讓市場、社會參與進來,合理的利益機制必不可少,政府要扮演好標準制定者的角色。
人們常說管理中有“黑天鵝”和“灰犀牛”,其實兩者之間還有“大白象”。“大白象”是導致風險失去控制的態度和行為,主要就是對風險的熟視無睹。城市的管理者要以人為本,借助技術手段將不被關注的細節、易忽視的問題及時辨識、及時預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例如,有的地方就嘗試通過監測獨居老人家里的自來水、煤氣的用量,如低于一定用量,居委干部就要上門查看。所謂城市管理像繡花一樣精細,就是要用智慧的手段、方法、路徑去精準施策、科學施策。
總之,上海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共建為根本動力,以共治為重要方式,以共享為最終目的,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
(作者為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