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民法典草案一共1260條,包羅萬象,內容豐富。在制定之初,面對不同利益關系的調整,怎樣設計出一個能夠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規則?那就必須去尋找當下我們中國人形成的共識究竟是什么。因此,民法典編纂凝聚著一個民族的共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城市化委員會委員王軼在接受《中國人大》雜志記者專訪時說。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可以說,民法是社會生活領域最重要、最基礎的法律,關乎人民的日常生活,關乎國家的經濟制度,關乎社會的方方面面。
法律,國之重器。法典,則是重中之重。民法典編纂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2015年3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式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通過“兩步走”的方式,歷經5年多時間,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合體”亮相。民法典草案已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中國將迎來民法典時代!
回顧這部盛世巨典的編纂歷程,專家建議稿起草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感觸良多。“作為一名民法學者,能夠生活在編纂民法典的時代,可謂一件幸事!”他表示,民法典編纂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民法典草案回應了新時期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
法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偉大的時代成就。《法國民法典》誕生于啟蒙時代,處處閃耀著對理性引導下人類邁向未來的信心;近百年之后的《德國民法典》,以嚴謹周密、概括準確的法律概念和術語,宣告了“社會”這一時代主題的降臨。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草案,經過70余個春秋的孕育,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事立法和實踐經驗,積累了更為磅礴的力量,即將噴涌而出。王軼評價道:“這將是一部站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節點上,回應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的民法典。”
為什么說這部民法典回應了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
王軼告訴記者,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既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身處什么樣的時代?面對什么樣的主要矛盾?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不但注重物質生活,同樣也珍視精神生活。因此,相比于法、德兩國民法典,我國民法典要回應的是21世紀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比如,在這個幾乎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人肉搜索、電信詐騙、騷擾電話等——讓個人信息保護成為當下密切關注的話題。對此,民法典草案創造性地將關于人格權的規定獨立成編,對各種具體類型的人格權益在民法典草案中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這是立法技術上的創舉。
以前人們根本不知道“網絡虛擬財產”為何物,但在今天,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網絡虛擬財產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財產類型。為此,總則編肯定了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
再比如,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解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給隱私保護帶來的沖擊問題、用法治手段應對高風險社會帶來的侵權威脅……民法典草案努力回應時代需要,為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提出了中國方案。
法律是時代的一面鏡子。“一部回應中國之問、時代之問的民法典,必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將有力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王軼評價道。
“共識”是這部民法典的關鍵詞
“共識”是王軼對即將出臺的民法典所作評價的關鍵詞。
王軼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之前,全國人大兩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都無果而終;改革開放后,又兩度進行民法典的起草,最終未能完成。而此次民法典編纂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除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對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已經達成了較高程度的共識。
“我們現在看到的民法典草案一共1260條,包羅萬象,內容豐富,涉及不同群體利益關系的調整。但在制定之初,面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怎樣設計出一個能夠被人們廣為接受的規則?那就必須去尋找當下我們中國人形成的共識究竟是什么。廣泛征求意見就是一個發現共識、凝聚共識的過程。”王軼說。
在編纂過程中,立法機關梳理、研究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議案、建議、提案,開展立法調研,廣泛聽取地方人大、有關部門和單位、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每次提請常委會審議后,都會在中國人大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匯聚多方智慧,凝聚最大共識。
比如,民法典編纂采取“兩步走”的方式就是各方達成共識的結果。王軼表示,編纂民法典這一皇皇巨著,體量非常大,一并起草,一體審議,存在相當大的難度。經多方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后,民法典編纂采用總分結合的編排體例,采取“兩步走”的編纂策略。第一步先出臺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編纂的開篇之作;第二步推進各分編編纂,各分編草案整體在常委會“亮相”后,被“拆分審議”,最終與民法總則“合體”審議,形成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在凝聚各方共識的背景下,已經出臺的民法總則起著 “定乾坤”的作用,它所堅持的立法目的、確立的調整范圍、認可的基本原則、規定的一般規則,對于整個民法典的基調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大多是在原有民事單行法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協調彼此可能存在的沖突,形成規則清晰、邏輯嚴密的民事法律。
“可以說,共識的存在既支撐著民法典的編纂,也決定著未來民法典能否從紙面上的規則變為生活中的法律。”王軼說。
聚焦熱點難點,回應社會關切
民法典編纂凝聚共識最好的體現,就是在充分考慮當下社會生活、總結民事法律實務經驗的基礎上,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進行立法回應,對新情況、新問題作出補充和完善。
為了讓記者對民法典草案有更為直觀的了解,王軼教授向記者舉例說明:
比如,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中增加了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目的在于通過設立居住權制度鼓勵人們把一些閑置的住房拿出來,為更多城市居民在他人的房屋之上設立一項權利,從而使其享受到長期穩定的居住利益,實現“住有所居”。
為應對保理業務中虛構基礎交易、偽造應收賬款轉讓通知、以金融創新為名過度擴張信用等亂象,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中增設保理合同,規范保理行為,助力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為司法機關、仲裁機構處理這一領域的糾紛提供了較為充分的裁判依據。
近年來,我國離婚率不斷攀升,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對此,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設置了“離婚冷靜期”,在登記離婚中增加設置適當的時間“門檻”,促使夫妻雙方冷靜思考、妥善抉擇,減少輕率離婚、沖動離婚的情況,激發其對婚姻家庭的責任心,形成良好的婚姻家庭觀。
雖然侵權責任法第87條對高空拋物致人損害進行了規定,但是在法律適用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受害人的舉證能力有限,可否要求有關機關依法及時進行調查,查清責任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義務后,如何向侵權人追償……這些問題都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中得到明確回應。
……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說,我國民法典草案是在立足中國實際、回應人民呼聲中自然生長出來的,會是一部有溫度、有力度的法典。”王軼說。
“我們離有一部民法典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王軼最后說道,“進入中國的民法典時代,代表著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來源:《中國人大》雜志 編校:王嶺、周譽東、侯朝宣 責編:舒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