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由于分配不公、收入懸殊而導致經濟和社會發展陷于停滯,無法轉入高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33個經濟體中,85%的國家都屬于中等收入經濟體,且“滯留”的平均時間達到37年,有學者也將“中等收入陷阱”稱為“拉美陷阱”。
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200美元,進入世界銀行劃分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行列。同時擔任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會長的成思危說,中國和拉美地區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拉美很多國家都遇到過。雖然國情不同,但拉美國家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成思危在參加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中國和拉美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基礎設施和城市化時說,從拉美的發展歷程來看,未來中國經濟要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在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消費要作為首選。通過與CPI掛鉤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和完善社會保障體制,讓居民敢消費。
中國社科院研究表明,推進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的統籌發展,盡快縮小城鄉差距,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金融專家李揚在論壇上表示,城市化不僅僅是讓人轉移到城市,而且是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經濟的網絡化,讓人們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各種服務。
李揚說,一些拉美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收入差距擴大,物價飛漲,失業率上升,再加上沒有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力度不夠,造成了社會階層和結構的巨大變化,進而引發社會動蕩,最后的結果就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成思危說,中國要吸取拉美在城市化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出現城市病。中國推進城市化不能只講速度,還應該講究質量。他認為應該以人為基礎,改善人居環境;以土地為載體,合理控制土地擴張,提高土地利用率;以信息技術為先導,建設智慧城市;以資本為后盾,增加企業的支撐等。
他說,中國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努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積極向高收入國家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