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進入一期臨床試驗,一時間有關疫苗志愿者的新聞占領熱搜,網友對首批參與接種的“一百單八將”十分好奇。他們中有低劑量組的004號首位女性志愿者、參與過方艙醫院籌備的靳官萍;005號武漢封城期間志愿者、吉他男孩樊瑞;009號退伍軍人、網紅帥哥朱傲冰和中劑量組的038號武大校工、馬拉松達人任超及高劑量組的084號長跑健將、愛讀書的莫詩琦。志愿者包含了常住武漢的男女老少,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因為在疫情期間接種臨床試驗疫苗而獲得了自己的獨有代號,記錄了他們從線上報名、參與接種,再到隔離觀察的一段難忘經歷。
接種心聲
探路者這個稱呼太重了
我擔當不起
“大家好,我是任超,今天是我隔離觀察的第六天,我的身體狀況良好,沒有任何不良反應,感謝大家的關心。”每天一個兩三分鐘的小視頻,每次相同的開場白,任超用vlog和網友分享自己接種新冠疫苗之后的隔離生活。
從報名成為志愿者再到成功接種,任超的接種經歷可以說是一波三折。3月17日,結束工作的任超像往常一樣打開馬拉松跑友群,想看看大家今天又聊了什么。雖然疫情的原因,很多賽事都停辦了,但和群友聊聊心得,還是讓任超覺得挺開心。忽然,一則群友轉發的鏈接吸引了他的目光。“好像是和新冠疫苗有關。”懷著好奇心,任超點開細看,發現是陳薇院士團隊研發出的新冠疫苗,進入一期臨床實驗了,正在招募志愿者。
常住武漢、身體健康、18-60周歲,任超覺得自己全都符合,就想報名加入。因為在武漢大學保衛部工作,利用工作便利,任超還去找生命科學學院的老師“求科普”。了解了疫苗的基礎知識后,果斷報名。報名和體檢,任超都算早的,按照批次應該接種低劑量組,不過最終編號038的任超,成為中劑量組的一員。“接種后要隔離14天,我要去單位把假請下來,”任超說。
疫情期間,任超的工作挺忙的,不僅要在武大校門口負責測溫防疫,還要負責櫻花核心區域的封閉管理。3月19日早晨,接到體檢合格電話,任超趕緊和保衛部的領導請假。防疫期間,保衛部批不了半個月的假,領導又幫他去人事部申請,為這個特殊的請假條,人事部還上報給了校領導,最終領導不僅準了假,還特地囑咐他好好保重、注意身體。
新冠疫苗的新聞出來之后,很多網友稱贊志愿者們是勇士,是疫情期間的探路者。任超卻覺得,這個稱呼太重了,自己擔當不起。他通過視頻和網友說:“在我們眼里,真正的探路者是陳薇院士和她領銜的科研團隊。據我們所知,疫苗剛出來的時候,是注射在陳薇院士身上的。所以他們才是持續前行的探路者,而我們只是選擇了站出來,跟隨他們的腳步前行。”
回應質疑
我們是志愿者
不是職業試藥人
伴隨著贊譽,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出現,網友好奇這些志愿者究竟是什么人?甚至有人留言問志愿者是不是職業試藥人,參與臨床實驗是不是有利可圖?其實他們都是自主報名的,來自各行各業。
莫詩琦得知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就是從任超朋友圈里看到的。同為長跑愛好者,莫詩琦和任超一起參加過好幾場馬拉松賽事,也加入了共同的跑友群。任超接種前后分享的心得,讓莫詩琦了解了接種的流程,她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新冠疫苗分為3個組別,按照接種的時間隨機分配,最初接種的36人屬于低劑量組,編號037-072的志愿者屬于中劑量組,最后接種的073-108號就屬于高劑量組成員。莫詩琦的編號是084,屬于最后36名的高劑量組受試者,需要在左右上臂外側的三角肌上分別注射一針疫苗。
回憶起自己從報名到接種的經歷,莫詩琦既不像其他人那么平靜,也不覺得緊張害怕,反而是有點擔心。雖然長期跑步健身,但她對自己是不是每項指標都能合格也沒有把握。“我拿完體檢結果,就遇到一起來的一個女生,她因為血小板含量略低,沒能入選,表情看起來挺遺憾的。”莫詩琦報名的時候,疫苗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已經流傳得很廣了,因為報名人數太多,科研團隊還不得不提前關閉了報名通道。
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科研團隊給每位志愿者發了知情同意書,告訴他們接種之前隨時都能退出。同時,志愿者們參加臨床實驗,也都獲得了家人的應允與理解。朱傲冰在接種前就告訴家里人了,家人們都覺得他能為疫苗的研發做點貢獻特別光榮。他家三代都有從軍的經歷,明年就要退休的父親,至今還作為警察堅守在防疫的一線崗位上。
任超是在通過體檢后才告訴母親的,平時他跑馬拉松、登雪山,母親總有點放心不下,這次接種疫苗,母親卻沒有阻攔他。靳官萍大學讀藥學專業,在制藥企業上班,她從專業角度對疫苗進行科普,讓在老家的父母放心不少。
處在觀察期中的志愿者們普遍表示身體狀況良好,但由于個人體質不同,有部分志愿者會在接種初期出現接種處微紅、發癢,或發熱等輕微反應。接種初期,醫護人員會定期查房,了解志愿者的身體情況,志愿者們也可以用透明對照卡,監測自己的體征是否在安全范圍內。
“專家組的須知已經向我們事先說明了可能出現的反應,輕微的癥狀過幾天就會消退,就和我們小時候接種流感疫苗一樣。”靳官萍說。房間里提供的專線電話,志愿者們可以隨時撥打,有醫護人員24小時在線答疑。
志愿者們解釋,接種疫苗之后,他們不需要被注射病毒,也無需去接觸病患,只是要通過抽血來化驗體內是否產生了抗體。出隔離期之后的6個月,都屬于志愿者的觀察期,在接種后的第1個月、第3個月和第6個月,進行的三次抽血檢測,就是志愿者們需要配合科研團隊完成的工作。志愿者們是否接種成功、產生抗S蛋白特異性抗體,就要等待檢測結果來揭曉了。
志愿服務
首位女性志愿者
也曾參與籌備方艙醫院
靳官萍提及接種疫苗前的心情,用的詞是“平靜”,好像這次活動就如同她之前每次做志愿者活動一樣。疫情暴發,又趕上過年,靳官萍的工作暫時停滯,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她一直都在從事志愿者服務。
武漢病例暴增期間,各區的體育館開始改建成為方艙醫院。開院前大量的準備工作都需要人手,靳官萍就成為了其中一員。“我去的是洪山體育館,第一批的三個方艙醫院之一。”48小時之內就要把空曠的體育館改建成擺滿病床的醫院,志愿者們的壓力也不小。靳官萍負責鋪電熱毯、整理床單被套和患者的一人份生活用品,讓每個病人來了就能住下。
回憶當時的工作,靳官萍已經想不起來800張病床里,她到底鋪了其中多少張。她只記得,十多個志愿者和現場的工作人員們效率都特別高,到第三天凌晨,方艙醫院就完全準備好接收病患了。
之后,靳官萍還陸續加入愛心車隊接送醫務人員,并參與發放捐助物資。但她覺得這段經歷“沒什么厲害的,就是剛好需要,剛好我在。”眼下,雖然在隔離期,靳官萍還是持續關注著公益活動的信息。最近有福建愛心人士給武漢的困難群眾和環衛工人捐了7200個口罩,靳官萍是在武漢的聯系人,過了隔離期就要趕緊把物資發放出去。
和靳官萍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樊瑞,他們都是武漢封城期間的群眾志愿者,加入了好幾個共同的服務群。“像是順路接送醫務人員,幫著給援助物資卸車,我都做過。”
讓樊瑞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是幫“鋼子哥”運送物資的愛心車隊在倉庫卸車。“鋼子哥”是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善行團公益基金的創始人,他集結了不同省份的15輛大貨車和9輛保障車從江西開到武漢運送物資。
“物資包括口罩、消毒液等醫療用品,也有能儲存的食物,加起來總共300多噸。”樊瑞的工作就是把車上的東西搬下來,運到倉庫的指定位置,然后再等相關機構來領物資。
光是卸車,樊瑞就先后往青山的倉庫跑了三四趟。搬東西都是力氣活兒,他沒覺得苦,反而特別心疼愛心車隊的司機們。“他們搭帳篷住在倉庫里,下小雨了也得忍著,等拿到離漢許可證才能走。”最終,愛心車隊的成員們都通過了檢測,準備離漢,樊瑞也就又投入到下一段志愿者工作中去了。
隔離生活
志愿者成為攢貨小能手
隔離期間,志愿者們在朋友圈分享最多的就是餐飲照片,大家普遍表示“伙食好、吃不完”。三餐都準時由工作人員送到房間門口的小柜子上,葷素搭配,每天不重樣,光主食就包括米、面、粗糧好幾種。熱干面、酒釀湯圓、小龍蝦等武漢地道美食總是深受志愿者們的喜愛。任超打趣地說,每天早晨就是被工作人員清脆的一聲 “再不吃早飯就涼了啊”叫醒的。
由于三餐太豐盛,不少志愿者吃不下附送的水果和飲料,漸漸就攢了一大堆,甚至還形成了相互補給、以物易物的風潮。
志愿者們建了個群,從最初的十幾個人慢慢發展壯大到九十多人。靳官萍在群里被大家稱為“富婆”和“攢貨小能手”,她是最早入駐隔離點的4名志愿者之一,3月17日一早就接種完畢了。吃正餐就吃到飽的她,攢下來的蘋果、梨、牛奶和飲料擺滿了一桌子。她拍了照、配上自己的房間門牌號后發到群里,再把食品轉移到門口的小柜子上,讓后住進來的志愿者們各取所需。
隨著隔離時間的推移,志愿者們逐漸互相熱絡起來,除了分享接種心得,大家也喜歡在群里聊聊天。有做律師的大哥豪氣地說,以后需要法律援助盡管找他。還有奶茶愛好者組團定外賣,再請工作人員幫忙拿到門口。任超開直播分享跑馬拉松的故事,其他志愿者們就為他在線打Call刷禮物。
志愿者們在群里分享隔離生活已經成了常態,任超說,有一次有個志愿者的酸奶沒吸管,我們就打趣他說,有了吸管怎么讓你體會到舔蓋兒的樂趣呢?
生活上得到了良好的照顧,不過隔離中的志愿者們也不能完全放松,他們每天都有自己的小任務。按照科研團隊的要求,入住時每個人都領到了幾樣東西,配合實驗數據監測。透明的對照卡,能幫助志愿者測量注射位置是否有紅腫。接種記錄卡用于記錄志愿者們的體溫等身體指標,腋下貼著的硅膠溫度計,則要對志愿者們的體溫進行連續七天的不間斷觀察。除此之外,幾次檢測抗體的抽血檢查,也是志愿者們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
14天的觀察期很快過去,到4月1日,最先接種的4名志愿者已經可以回家了。靳官萍說,在隔離點住了十多天,生活變得特別規律,以前在家還熬個夜,早晨睡不醒,隔離時每天早晨七點半準就醒了,洗漱一下八點開始吃早餐,下午還可以跟著小視頻跳個操,運動一下,精神狀態特別好。
面對生活
各行各業的志愿者
愛好大不同
接種疫苗之后,志愿者們被統一安排到療養院內隔離,一人一間房。因為早就接到科研團隊的通知,志愿者們來之前就準備好了隔離期間解悶的東西。樊瑞帶的是一把吉他,他謙虛地說自己彈得不好,還處在學習階段。住在他隔壁房間的鄰居,也是音樂愛好者,想利用隔離期自彈自唱錄一首歌,為疫情助力。于是樊瑞每天練完琴就把吉他放在門口的柜子上,發個微信讓鄰居出門拿。
莫詩琦喜歡讀書,每個月讀兩本書是她多年堅持的習慣。這回她帶了《追風箏的人》和《偷影子的人》到隔離點,希望能利用這14天把它們讀完。
馬拉松愛好者任超則特意多帶了幾身運動服。咨詢過工作人員之后,除了前兩天不能洗澡就沒運動之外,任超每天都會在房間里運動一番,有俯臥撐、卷腹、原地跑,以保持體能。他還計劃著等疫情結束就去刷新自己2小時45分的全馬最佳戰績。
朱傲冰算是志愿者中的紅人,他拍的vlog網友們特別愛看,也有網友說他的軍裝照特像一位當紅男明星。朱傲冰每天上午寫稿,下午錄制并發布視頻。為了保證效果,一條視頻他甚至錄過幾十遍。他與影像的緣分起源于兩年的軍旅生涯。18歲進部隊,朱傲冰就在宣傳部門服役,跟著戰友學會了拍攝和后期剪輯的技術。如今27歲的他,回到武漢后和朋友經營一家攝像航拍的公司,兼顧興趣與工作。
與此同時,志愿者們也在隔離期完成著自己的工作。在電信公司工作的莫詩琦是一名客服,接種疫苗之前就已經開始在家辦公,線上幫客戶處理問題。疫情期間營業廳不開門,線上業務忙,莫詩琦在隔離點仍然保證周一到周五上班,工作不停歇。在醫藥公司工作的樊瑞和靳官萍也都陸續線上復工,用自帶的電腦聯絡客戶、處理業務。
文中的5名志愿者是108位首批新冠疫苗接種者的縮影,這108位接種者全部常住武漢,是來自社會中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中有黨員也有群眾,有“00后”也有年過半百的人,有人喜歡通過社交媒體記錄生活,也有人謝絕了所有的媒體采訪。有的人在隔離結束后會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也有人寫下請愿書,希望自己有了抗體就能到一線去做志愿服務。無論怎樣,當疫情徹底過去,回想起2020年的春天,一個獨特的三位數編號將會承載他們曾經為抗擊疫情貢獻過心力的獨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