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王文杰:加強應急心理方向的能力建設
時間:2020-03-13 16:20:08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  作者:王文杰 

    作者的話:

    重視災害風險

    親歷者的心理救助

    ——王文杰


    每一次重大災害風險不僅會給人們帶來身體上、物質上的損失,更會帶來心理上、精神上的創傷。這種心理創傷對災害風險的親歷者,特別是對一線的應急人員,比如直接面對新冠肺炎的醫護人員、面對火災的消防戰士以及救災現場的應急志愿者傷害最大。
 
    常見的心理創傷反應分類

    應急救援專業人員在救援過程中和完成救援任務后常見的心理創傷反應主要有兩類:

    一是急性應激反應或急性應激障礙(ASD),這是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后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一過性的精神障礙,一般在數天或一周內緩解,最長不超過一個月。如果超過一個月還不能康復,它就可能發展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主要表現為創傷性再體驗癥狀、回避和麻木類癥狀、警覺性增高癥狀,嚴重的PTSD還會發展為抑郁、酒精成癮或物質濫用等,有的還會有自殺傾向甚至產生自殺行為。

    二是替代性創傷,主要指目擊和親歷了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的人,帶著對受災、罹難同胞感同身受的痛苦高強度地工作,長時間暴露在高壓力、高痛苦的環境中,造成心理能量耗竭,間接導致各種心理異常的現象。其主要癥狀表現為:厭食,易疲勞,體能下降,睡眠障礙,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懼、絕望,并伴有創傷反應與人際沖突,以至于無法工作,無法有效地幫助他人。

    及時進行心理救助 保證隊伍“續航”能力

    2019年3月30日,四川涼山州木里縣的一場山火,犧牲了31個鮮活的生命。許多戰斗在一線的消防隊員目睹了戰友的犧牲,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不少隊員反映滅火時沒有感到害怕,但之后開始出現頻繁噩夢、反復回憶火場等“閃回”現象和睡眠障礙。經心理評估,近三分之一的幸存消防員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應激反應,這種情況必然會影響士氣,甚至導致非戰斗減員。

    更為嚴重的是,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重大突發事件之后,30%~50%的親歷者(包括一線應急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調,通過及時的心理干預癥狀會得到緩解。但是這類人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救助,至少會有20%的一線應急人員會在災后一年內持續受到創傷后心理障礙的影響,而且,這種心理傷害往往是長期的,有不少于5%的人會影響終生。
因此,為取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的全面勝利,必須要高度關注一線工作者的心理援助工作,組織專業的心理援助和精神衛生專家深入到醫療救護一線開展心理救助和危機干預,最大限度地減少一線醫護人員心理創傷造成的減員,保證戰斗力和綜合救援能力的持續提高。

    針對基層一線的工作人員開展心理減壓課

    擴大心理救助范圍,兼顧易感人群

    從應急管理的角度上講,我們迫切需要在應急救援專業隊伍中開展應急心理方向的能力建設。比如,組織開展專業的心理壓力模擬訓練,快速提升特殊狀態下的心理危機應對能力和心理救援能力;組織專職的心理干預專家在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完成后制定心理恢復的干預方案,定期對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心理體檢,及時發現創傷后應激障礙者并及時治療;提高消防等應急救援專業人員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救援的能力,在第一現場第一時間對受災受困群眾作出必要的心理急救。

    志愿隊前往企業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重大災害還會帶來另一重社會心理影響,就是會引發風險關聯人、易感人群甚至圍觀人群的情緒躁動。1月27日晚8時,武漢市多個小區組織居民在家合唱國歌,高喊“武漢加油!”,就是一次典型的群體情緒釋放行為。

    同一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態》報告顯示:從民眾的情緒反應來看,有較強烈的擔憂占比79.3%,有較強烈的恐懼占比40.1%,有較強烈的憤怒占比39.6%。面對災難,擔憂和恐慌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反應,但是要給予積極的引導,避免群體情緒風險引發新的公共安全事件。

    (作者王文杰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行為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化委員會委員)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