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成本每畝20萬元,之后上千萬元賣給開發商,開發商再以“海景房”為賣點,每平方米幾萬元賣給購房戶。當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現一股“填海建房熱”。有關專家認為,當前“海景房”過度開發,不僅加劇了房價調控難度,也潛伏著永久破壞生態、增加防災壓力、危及地區可持續發展等深層矛盾,急需引起重視。
沿海填海建房開發過度擴張
記者近日來到海南島,一出海口和三亞機場,一個個推銷“海景樓盤”的廣告撲面而來。當地有關人士透露,海南島長達300多公里的東海岸,已基本被開發商圈占,幾十個“海景樓盤”正火熱開發。不少樓盤通過填海不斷擴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還是“海景房”。
在廣東、山東等部分沿海城市,記者發現填海建房現象同樣不少。借國家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之名,一些城市明確提出“向海洋要土地”,興起新一輪圍填海熱潮。這些新增土地除發展臨海工業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產開發。
在珠海市情侶路珠海舊港附近,層層向外填海已形成一個半島,里頭盡是鱗次櫛比的高檔住宅,原來濱海的情侶路已成為一條內街。廣東不少沿海城市正謀劃推進填海造城項目。
暴利驅動填海偏離用海規劃
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處處長李文君表示,受暴利驅動,現在國內部分城市熱情頗為高漲,已偏離國家整體用海規劃,出現過度開發的“虛熱”苗頭。
按照國家海洋局圍填海總量控制規劃,2011年遼寧省圍海造地的面積僅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該省沿海6市規劃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兩者差距達30多倍。
“填海造房熱”的背后是暴利驅動。李文君說,按當前法規,圍填海形成的土地屬于“未定性的新增土地”,無需承擔耕地的開墾費用。圍填海成本一般為每畝15萬元至20萬元,但轉手拍賣給開發商,每畝地價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元,能為地方政府帶來豐厚的土地收益。開發商則看重“海景房”賣點,肆意抬高樓價。
開發急功近利助推房價埋風險
“大規模填海造地開發房地產,沒有任何公益性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商業行為。”許多專家認為,“這不僅推高了房價,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沒有好處,而且破壞了生態環境,吸引大量居民集聚在海岸線上,一旦發生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后果也很嚴重。”
記者調查發現,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標榜為“觀海豪宅”推銷,很多是地方“樓王”,成為帶動當地房價上漲過快的引導力量。
三亞市一家地產公司員工小蔡說,目前三亞灣海岸沿線的海景房“起步價”每平方米已超過3萬元,而著名的填海住宅島鳳凰島,每平方米價格近10萬元。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認為,瀕海而居將面臨高濕、高鹽、高溫等“三高”困擾,對人體健康、房子和家電維護等都非好事,有些宣傳明顯是商業誤導。
暨南大學教授喻季欣說,缺乏規劃和監管的填海造地,會淪為少數開發商牟利工具,把原本屬于公眾的天然岸線出賣,必然引發新的不公,絕不是科學發展觀。
遏制圍海造房海岸不能成房岸
“填海造房風”的出現,實質上仍是地方追逐土地財政的表現形式。許多專家認為,目前國家正強調轉變發展方式,急需多管齊下遏制圍海造房之風。
當前地方圍填海中普遍存在“先斬后奏”“化整為零”審批等行為。李文君認為,應從源頭加強治理,問責到人,堅決禁止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國家海洋功能區劃的項目上馬。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李立新認為,我國海域管理執法手段急需完善。“很多違規項目被查處后,基本不可能還原于海,一般只能罰款了事,而相對于海景房暴利,相關罰款規定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懲處作用。”
李立新建議,國家對胡亂圍填海的不法企業應取消其用海資格,情節嚴重的應該取消企業經營資格,增加企業用海的違法成本和風險。
專家普遍認為,填海項目一定要慎重論證和審批,填海造地必須布局高起點產業項目,優先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對于搞房地產的要堅決否定,決不能把我們的海岸線變成“房岸線”。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