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吳喬
城市發(fā)展,要花錢的地方挺多,但不能總是在那些“看不見的”基礎性工程上短缺,在一些“看得見的”面子性工程上把好鋼用足。
大雨襲城,武漢、杭州、南昌、上海剛被漫過一遍,北京終未能幸免。每逢大雨,依稀總是一樣的場景:積水沒車,交通中斷,道路擁堵,行路如趟河。今年似乎更絕,雨水居然直灌地鐵。
大城市總這樣被大雨批判,不是個法子。咱也總不能說這大雨是多少年才一遇,超過城市排水系統(tǒng)極限,不會常見。每年常有大雨來襲,百姓早就領教過了。恐怕這怨不得雨大,只能佐證城市的應對之策失效。同時也說明,應對大雨,一些大城市未有根本之策,只滿足于簡單的疏浚,恐怕多是無濟于事。
這就是城市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的結(jié)果,基礎性工程不一次到位,日后必屢嘗其苦頭。國內(nèi)外有些大城市不怕這種大雨,就在于其當初做得很到位,也就一勞永逸,管它大雨傾盆,我自高枕無憂。一些城市不堪大雨來襲,也就深刻地教訓了城市決策者什么叫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只有把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干好了,后人才每每在關(guān)鍵時刻念你的好。
當暴雨襲城時,怨懟前人的失誤短視總也不是辦法,畏懼于根本性解決問題需要付出巨大代價而遲遲不敢有大動作更是失策。水漫金山,利益受損的總是普通百姓。一次次大雨襲城后付出的成本總和,要遠遠大于根本性解決問題的一次性投入。正所謂“不一勞者不久逸”,就這么每年將就下去,何時是個頭?我們又豈能看著大雨不留情面而令百姓獨自愁?
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決策的價值取向問題。城市發(fā)展,要花錢的地方挺多,但不能總是在那些“看不見的”基礎性工程上短缺,在一些“看得見的”面子性工程上把好鋼用足。一些大城市,風和日麗時很有面子,但一次大雨、大雪就不但讓它很沒面子,甚至把以前攢下的面子也耗損了。
再說,根本解決城市排水問題,政績并不小,綜合收益亦可觀。須知,這是在解決百姓大雨中的愁苦問題,是在解決城市發(fā)展的功能性障礙問題,也是給城市攢足面子的問題。同時,一次性大投入,總比年年受大雨襲城之苦、年年付出大代價,年年遭百姓質(zhì)疑強得多。
不能再等了,不能等到下次大雨來襲時才又想起這件事。把根本性解決問題引入決策程序,搞好科學規(guī)劃設計,該掏錢的掏足錢,該重新挖擴的要下定決心,即使給市民出行、城市運行帶來某種不便,社會各方也自會理解與克服。因為一想到不用再受大雨漫城之苦,一時不便也會心中有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