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29 13:39:10
來源:東方網 作者:董宏達
在浩如煙海的網絡小說中,不時有以農村、鄉土為背景的故事出現。但無論是從類型故事的創新,還是從鄉土文學的發展與農村現實題材的突破來說,都乏善可陳。優秀的網文作品往往都會成為下游產業與資本追逐的IP。考察近年來網文IP的影視、動漫改編案例,不難發現,農村題材、鄉土概念的網絡文學與其龐大的用戶群,與這二十年來風起云涌的鄉村變革是不匹配的。(11月27日《光明日報》)
網絡文學是以網絡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其核心是文學,因而,網絡文學也具有傳統文學屬性。如今,我國網絡文學已走過20多年歷程,呈現旺盛發展趨勢。但為什么在創作題材上“與這二十年來風起云涌的鄉村變革是不匹配”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不可忽視,即: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上有欠缺。由是觀之,網絡文學注重扎根鄉土和人民,才會為鄉村振興“鑄魂”。
文學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能反映時代的風貌。回顧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發展來看,鄉土文學與農村題材小說曾經創造過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輝煌。魯迅的《故鄉》、沈從文的《邊城》、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孫犁的《白洋淀紀事》、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路遙的《人生》、莫言的《紅高粱》等一些作家與作品,無不關注鄉土之情,狀寫鄉土文化,直面城鄉二元對立的文化沖突,揭示時代變革的風云激蕩,營造精神家園。不僅具有文學史上的重大意義,而且是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真實記錄與反映。其“鏡像”價值不言自明。網絡文學誕生發展的20多年,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力顯著增強的20多年。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社會生機勃勃、精神狀態昂揚向上。但早期的網絡文學創作者受制于年齡和閱歷,對于現實生活缺乏把握能力,對于時代精神的感召缺乏足夠的敏感,以致沉溺于虛無縹緲的幻想世界,娛樂性強而文學性弱,在許多作品中基本看不到生活與時代的痕跡,這種現象已經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時代在發展進步,網絡文學理應感受時代精神的召喚。文學創作的實踐反復證明,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大凡精品力作都離不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正如人不可能拽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創作者也不可能永遠脫離現實,生活與時代所發生的轉變直接或間接都會對創作者產生影響。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網絡文學感受到了時代精神的召喚,人們對時代發展的自豪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在網絡文學中不再缺席,反而成為創作者創作的背景與出發點,轉變由此發生。據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各類網絡文學作品累計達2442萬部,較上年新增795萬部,同比增長48.3%,值得注意的是,在數量增長的同時,現實題材內容呈現爆發式增長,2018年網絡文學平臺發布的新作品中,現實題材占比達65.1%,較上年同比增長24%。那些閱讀量和評論量巨大的作品,有不少都是弘揚家國情懷、彰顯奮斗精神、書寫人間真情的,作品所體現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都是正確而為社會大眾所認同的。
網絡文學聚焦鄉村戰略,應該成為文學創作一種自覺。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農村必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以網絡文學為核心資源的網絡文藝怎樣為鄉村振興“鑄魂”,是需要回答的現實課題。反映鄉村振興時代風貌,網絡文學作者應該自覺做出回應。從具體創作規律來講,網絡文學作者應當自覺繼承與發揚優秀鄉土文學傳統,關注農村、關注農民的現實主義寫作傳統,自覺以網絡語言和構思講好當代中國鄉村故事,為新時代農村與農民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新農民的心聲,記錄他們作為建設主體參與的偉大創造。把網絡文學創作的觸角延伸到“三農”領域各個環節,參與到鄉村振興的時代潮流中,參與到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等每一個環節,同時,以“網絡文學搭臺、農民唱戲”的方式,鼓勵、支持、引導農民作者以主體身份參與網絡文學創造和創作,以文化文藝為鄉村振興“鑄魂”。
網絡文學創作關注鄉土題材,需要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振興火熱的生活,扎根于新時代農村奮斗創業的土壤,用對人民的一片丹心、一腔熱血、一身正氣,打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換言之,網絡文學作者有了“深扎”的藝術修養,才能服務好人民群眾,以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傳遞好聲音來啟迪思想、滋潤心靈、陶冶情操,奏響鄉村振興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