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義務建立食品安全問題“民間數據庫”,這種心系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公民精神,是化解當前各種疑難社會問題最值得珍視的力量,他們的行為,也提供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新思路
復旦大學碩士三年級研究生吳恒用一個月時間,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在17天內,他們共查閱相關報道17268篇,約1000萬字,從中篩選出有明確來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報道,制作了2849條記錄,并為每篇報道提取了包括事發地、涉及食品的種類、對人體有害的原因等在內的關鍵詞。
6月17日,發布資料庫及調查報告的官方網站“擲出窗外”正式上線并提供查詢。這個項目的人力成本為零,所有搜集數據和建設網站的工作都是志愿者義務完成的,全部開銷只有購買域名和空間的200余元。(6月20日《中國青年報》)
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當下社會頑疾。按下葫蘆又起瓢的食品安全事件,搞得人心惶惶,有人抱怨說不知道什么可以放心吃。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傳聞紛繁復雜,甚至不乏前后矛盾、舊事重提的案例,更是搞得餐桌上風聲鶴唳。對見諸報道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搜集甄別,立此存照,以資查詢,為社會做了一件大好事。用事實和數據說話,便于公眾知情和選擇,也是對出問題企業和地方的一種警示。
這些學生志愿者做的事,其實并不復雜,在網絡條件下,也不存在什么技術難題。值得稱道的,是這種心系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公民精神。這是化解當前各種疑難社會問題最值得珍視的力量,他們的行為,也提供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新思路。
問題食品層出不窮,有人說是制度和監管問題,有人說是道德和信仰問題,爭論的結果,短期內似乎無解。其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并沒有那么復雜,只要做到內部加強監管問責,外部放開社會監督,鼓勵消費者維權,多數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現在的問題是,兩方面都有待加強:監管標準和手段還有很多盲區,經常出現不作為、亂作為;問責和處罰高抬輕放,引不起痛感,更沒有達到讓制售問題食品者傾家蕩產的程度。
監管和問責不力,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監督壓力。放開媒體和公眾監督,就顯得尤為重要。最近,中央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食品安全領域,加強社會管理其實大有可為。
讓社會參與管理食品安全問題,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企業公民之間的互相監督、行業協會的自律監督、獨立民間組織監督和輿論監督、通過維權等方式的消費者監督。行業內部的監督和自律,優勢在于知根知底,了解行業標準和實際情況;消費者最關心食品安全,鼓勵維權有利于對制假售假形成壓力;獨立民間組織,立場相對中立,更有可能代表普通民眾利益。國外的情況表明,很多食品安全領域的問題,經常是由獨立的民間機構最先檢測發布的,通過媒體的報道,起到了社會監測的作用。當然,這些檢測結果有時候也會出現偏差甚至誤傷,媒體因為專業知識所限,也有誤報的情況。但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因為有競爭,有平衡的聲音,最終更能接近真相。
民間自發建立食品安全數據庫,為保障食品安全獻計獻策,體現了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這是最值得珍視的公民力量。實踐證明,在這類事關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上,讓社會參與管理,往往是最有效的。當然,民間的行動和熱情,需要得到監管部門的呼應,配合更嚴厲的問責和懲罰,才能看到食品安全領域干凈的希望。(丁永勛)